专利权的主体(归属对象)
-
职务发明创造
- 执行本单位任务或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其专利申请权和授权后的专利权归单位所有,例如员工在工作期间开发的新技术属于此类。
- 《专利法》规定:非经单位同意,发明人不得擅自申请专利;单位有权决定是否以自己名义申报。
-
非职务发明创造
自然人在完全独立于本职工作、未使用单位资源的情况下完成的发明,专利权完全归属于该个人,如业余时间自行研发的创新成果。
-
合作开发的情形
多方共同参与研发时,默认按约定比例共有专利权;若无明确协议,则视为共同共有,权利行使需全体一致同意,例如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产生的专利。
-
委托开发的特殊情况
根据合同约定确定权属:可约定归委托方、受托方或双方共享,实践中常见“谁出资谁受益”模式,但法律允许自由协商。
-
继受取得方式
包括买卖、赠与、继承等途径获得既有专利,例如企业并购时收购目标公司的知识产权资产包。
专利权的客体范围(保护对象)
类型 | 定义示例 | 保护期限 | 授权条件 |
---|---|---|---|
发明专利 | 产品/方法的新方案(如药物配方) | 自申请日起20年 | 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
实用新型专利 | 产品形状/构造改进(如折叠式家具) | 自申请日起10年 | 实质性特点与进步 |
外观设计专利 | 富有美感且适于工业应用的设计(如手机外观) | 自申请日起15年 | 独创性、不与他人冲突 |
📌 注意:科学发现、抽象思维规则等无法被授予专利权。
特殊情形下的权利分配规则
▶ 员工离职后的争议处理
某工程师在职期间开始研究项目,离职后继续完善并提交专利申请,此时需判断:
✅ 如果核心研发阶段发生在任职期内 → 单位享有权利;
✅ 若主要突破在离职后完成且未依赖原单位资源 → 可能认定为个人发明,建议通过书面记录留存关键时间节点证据。
▶ 高校产学研转化案例
教授带领团队利用实验室设备完成的成果,通常由校方持有所有权,但可通过技术转让或许可方式使发明人获益,许多高校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此类知识产权运营。
常见问题与解答
Q1: 如果两个人独立做出了相同的发明,谁能获得专利权?
A: 根据“先申请原则”,无论实际完成时间早晚,只有最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合格申请的人才能取得专利权,因此及时申请至关重要。
Q2: 外国企业在中国获得的专利权是否受中国法律保护?
A: 是的,依据《巴黎公约》及我国《专利法》,在中国获批的外国主体专利与本国主体享有同等法律效力,侵权行为同样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