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是指国家专利局对专利申请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实质性内容进行的深度审核,以确定是否授予专利权。
审查是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授权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重点在于对申请内容的技术方案、创造性、新颖性及合法性进行全面评估,而非仅形式要件核查,以下是具体说明:
🔍 核心特征
- 深度技术分析:审查员需结合现有文献(如论文、专利、公开出版物)判断发明是否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专利法要求);若某新药分子结构与已知化合物高度相似且药效无突破,则可能因缺乏创造性被驳回。
- 法律合规性校验:排除违反公序良俗或法律法规的内容,如涉及克隆人类的生物技术方案、危害公共安全的装置设计等。
- 权利边界界定:通过对比同类技术确定保护范围合理性,防止过度垄断影响行业创新空间。
📌 典型流程步骤
阶段 | 示例场景 | |
---|---|---|
① 分类标引 | 根据IPC国际专利分类号匹配技术领域专家团队 | 人工智能算法→G06N类 |
② 三性评判 | • 新颖性:全球数据库检索近亲文献 • 创造性: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否轻易想到 • 实用性:可重复实施并产生积极效果 |
手机快充技术需证明比现有方案充电效率提升≥30% |
③ 修改反馈 | 发放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可在规定期限内答辩/修订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 | 针对“权利要求过宽”问题缩小至具体实施例参数范围 |
④ 最终决策 | 基于多轮交互结果作出授权、部分授权或驳回决定 | 基因编辑作物因伦理争议被暂缓授予专利权 |
⚖️ 与形式审查的本质区别
维度 | 形式审查 | 实质审查 |
---|---|---|
关注焦点 | 文件完整性、格式规范性 | 技术先进性、法律适配性 |
耗时成本 | 短周期(数周)、低人力投入 | 长周期(618个月)、需资深审查员团队协作 |
结果影响 | 基础性准入门槛 | 决定知识产权能否真正获得排他性保护 |
📊 常见驳回原因统计(以中国发明专利为例)
驳回类型 | 占比 | 典型案例 |
---|---|---|
缺乏新颖性 | 35% | 已有相同结构公开于某期刊论文 |
创造性不足 | 28% | 简单替换材料未带来意外技术效果 |
说明书不充分 | 17% | 关键实验数据缺失导致无法再现发明目的 |
属于排除客体 | 12% | 纯理论数学模型无实际应用价值 |
其他(如单一性) | 8% | 同时申报两个技术领域但缺乏内在关联性 |
❓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为什么有些专利申请不需要经过实质审查?
A: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通常采用登记制,仅进行形式审查即可授权,这是出于提高审批效率的考量,但这也意味着其稳定性较弱——后续若遇侵权纠纷,被告方可轻易提起无效宣告请求,某企业快速获得的外观专利可能因与现有设计过于近似而被法院判定无效。
Q2:实质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否补救?
A:可以,申请人收到《发明/创造专利申请实质审查意见通知书》后,有两个月时间进行书面答复或主动修改申请文件,据统计,约60%的首次驳回案件通过有效答辩实现逆转,关键在于精准理解审查员指出的技术缺陷,并提供实验数据、技术效果对比等佐证材料,针对“公开不充分”的质疑,补充实施例的生产流程图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