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1401是**贵重金属及其合金**,涵盖未加工或半加工的金、银、铂等金属材料,该分类属于商标第14类的子组,专用于
定义与背景
“珠宝类1401”是中国国家标准《GB/T 165522017 珠宝玉石名称》中规定的一类特定材质的合成宝石编码。
- “14”代表合成宝石大类(区别于天然玉石、有机宝石等);
- “01”特指合成碳硅石(俗称“莫桑钻”),即实验室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培育的碳化硅晶体。
该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旨在统一规范珠宝市场的命名规则,避免消费者因名称混淆而产生误解。
核心特征对比表
属性 | 天然钻石 | 合成碳硅石(1401) |
---|---|---|
化学成分 | 纯碳(C) | 碳化硅(SiC),含微量杂质 |
硬度 | 摩氏硬度10 | 约9.25 |
折射率 | 417 | 648–2.691 |
色散值 | 044 | 104(远超钻石,火彩更强烈) |
导热性 | 优良(可用热导仪检测) | 较差(与玻璃相近) |
典型内含物 | 天然包裹体/生长纹 | 针状结构、层状生长痕迹或气泡 |
价格区间 | 高昂(受克拉溢价影响) | 仅为同规格钻石的1/10~1/5 |
鉴别要点
- 仪器检测
- 热导仪测试:天然钻石散热快,探头接触后迅速显示低温;合成碳硅石因导热性差,温度变化不明显。
- 电导率仪:部分导电型莫桑石会触发警报(天然钻石不导电)。
- 肉眼观察
- 强光源下可见彩虹般的“火彩”(因高色散值导致光线分裂更明显);
- 刻面棱线处可能出现轻微的绿色调边缘(与钻石的无色透明形成对比)。
- 证书标注
正规实验室出具的鉴定报告会明确标注“合成碳硅石”或“Laboratory Grown SiC”,而非笼统的“钻石”。
市场定位与应用场景
用途 | 优势 | 局限性 |
---|---|---|
日常佩戴首饰 | 高性价比、尺寸可选范围大 | 长期佩戴可能因硬度差异磨损 |
订婚/纪念意义 | 外观近似钻石,满足视觉需求 | 缺乏天然钻石的文化象征价值 |
投资收藏 | 无(非稀缺资源) | 保值率极低 |
工业应用 | 超硬材料用于切割工具 | 需特殊处理去除杂质 |
常见问题与解答
Q1: 为什么有些商家将“1401”直接称为“莫桑钻”?是否合法?
A: 根据国标规定,必须使用“合成碳硅石”这一规范名称,若商品标签仅标注“莫桑钻”“莫桑石”等俗称而未注明材质,则涉嫌违规,消费者可要求商家提供符合GB/T 16552标准的正式名称及鉴定证书。
Q2: 合成碳硅石能否通过普通钻石检测设备?如何避免被骗?
A: 早期部分老旧设备可能误判其为钻石,但现代仪器(如配备光谱分析功能的钻石检测仪)可精准区分两者,建议购买时选择带有权威机构认证(如NGTC、GIA等)的产品,并主动索要双重证书——既包含宝石学参数,也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