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分45类,134类为商品商标,3545类为服务商标
概念界定
商标类别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基于尼斯分类)对商品与服务进行的系统性分组,共分为45个大类:第134类为商品商标(涵盖实物产品),第3545类为服务商标(涉及各类经营活动),每个类别下进一步细分多个子项,例如第9类包含电脑、软件等电子产品及相关设备。
核心作用
功能维度 | 具体说明 |
---|---|
✅ 规范注册范围 | 申请人需按经营范围选择对应类别提交申请,避免跨类混淆或侵权风险 |
🔧 保护排他权益 | 注册后仅在该类别内享有专用权,他人不得在相同/近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标识 |
💼 拓展业务基础 | 企业可根据发展规划布局多类别防御性注册(如餐饮品牌同时注册食品类+餐饮服务类) |
⚖️ 维权判定依据 | 法院审理商标纠纷时以核定使用的商品/服务类别作为侵权认定的重要标准 |
典型示例对照表
类别编号 | 所属领域 | 常见行业应用举例 |
---|---|---|
第25类 | 服装鞋帽 | 运动服饰、童装、鞋履生产商 |
第30类 | 食品调料 | 咖啡豆加工企业、调味品制造商 |
第35类 | 广告销售 | 电商平台、连锁超市的广告推广活动 |
第43类 | 餐饮住宿 | 酒店管理公司、快餐连锁店 |
第9类 | 电子设备及器具 | 智能手机厂商、智能家居设备开发者 |
实务操作要点
🔍 如何选择合适类别?
- 主营业务匹配原则:优先覆盖企业当前核心产品线(如化妆品厂必选第3类);
- 关联产业延伸策略: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类别同步保护(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可考虑注册第12类+维修服务);
- 防御性布局思维:知名品牌常进行全品类注册以防傍名牌现象;
- 地域特殊考量:针对海外市场需注意当地法律对某些商品的额外分类要求。
⚠️ 常见误区警示
✘ 错误认知:"只要在某个小项注册就能覆盖整个大类" → 实际需明确列举具体商品名称; ✘ 风险隐患:未及时更新新兴业态导致保护盲区(如元宇宙虚拟商品属于第9类新增项目)。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同一家公司能否在不同类别注册完全相同的商标?
👉 A:可以,只要符合《商标法》规定且未构成近似混淆,同一主体可在多个类别注册相同标识,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同时持有第9类(手机)、第42类(软件开发)等多个类别的"HUAWEI"商标。
Q2:如果发现他人在非竞争领域注册了与我方相同的商标该怎么办?
👉 A:可通过“撤三”程序向商标局申请撤销其连续三年未实际使用的注册商标;或者协商转让该商标;若存在恶意抢注情形,也可提起无效宣告请求,建议定期进行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