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群组是同一大类下按功能、用途等划分的细分单元,用于判断商品/服务相似性及商标冲突风险
概念解析
商标类似群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的核心分类工具,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制定的尼斯协定确立,其本质是将功能、用途、销售渠道或消费群体存在关联性的各类商品/服务划入同一组别,目的是防止不同经营者在相近领域注册相同或近似商标导致市场混淆,第25类服装与第35类广告销售服务可能因终端用户重叠被归为关联类别。
运作机制
特征维度 | 判定标准示例 | 典型场景举例 |
---|---|---|
功能互补性 | 打印机墨盒与打印纸均用于输出文档 | 同属办公耗材类目 |
消费场景一致性 | 咖啡机与咖啡豆常配套出现在超市货架 | 构成餐饮设备+原料的组合关系 |
生产链条连续性 | 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使用统一标识覆盖全系产品 | 避免消费者误认不同厂商的产品兼容性 |
行业惯例认知度 | 建筑行业将水泥、砂石列为关联建材 | 即便物理形态差异显著也需跨类保护 |
实务影响
- 注册限制:若某商标已在第9类“电子设备”成功注册,申请人无法在同群组的第11类“照明器具”获得相同标识的授权;
- 异议风险:当两个企业在关联群组内使用相似商标时,在后注册方可能面临撤销诉讼;
- 维权边界:权利人可依据类似群组主张跨类别保护,如知名运动品牌能同时阻止他人在运动鞋(第25类)和健身器材(第28类)注册雷同商标。
应用场景示例
某化妆品企业计划推出香水新品,除核心申报第3类“彩妆护肤品”外,还需监测第18类“皮具箱包”(礼盒包装)、第35类“广告宣传”(促销物料)等关联群组,确保品牌视觉系统的统一性,这种防御性布局能有效阻断竞品通过边缘品类侵蚀品牌价值。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如何查询特定商品的类似群组信息?
A:可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访问《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输入商品名称或编码进行检索,实务中建议结合专业数据库(如权大师、知夫子)的智能推类功能,系统会自动匹配历史审查案例中的关联群组,例如搜索“智能手机”,会同步提示需关注第9类(电子产品)、第42类(软件开发)等相关群组。
Q2:跨类似群组使用相同商标是否构成侵权?
A:分两种情况:①同大类下的不同小组(如第25类服装与第26类纽扣):通常不构成直接侵权但存在淡化风险;②跨大类使用(如第5类药品与第30类食品):原则上允许共存,但若一方为驰名商标则可主张跨类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最高法行再字第XX号判决中明确指出,当基础注册商标具有较高知名度时,可突破类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