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发明创造是指未利用单位资源、未执行单位任务且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个人独立完成的发明,其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归发明人或设计人所有
定义与核心特征
非职务发明创造是指完全由个人利用自身资源、在非执行本单位任务且未使用单位物质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完成的发明创造,其本质在于与本职工作无关,不依赖所在单位的支持或授权,某员工下班后在家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家居装置即属此类。
要素 | |
---|---|
✅ 主体身份 | 自然人(包括在职/离职人员)、无固定单位的个体 |
❌ 排除情形 | 执行本单位分配的任务、主要利用单位设备/资金/未公开的技术资料等完成的成果 |
📜 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条明确规定:“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
💼 权利归属 | 发明人个人享有专利申请权及后续权益(如转让、许可实施等) |
典型场景举例
场景类型 | 具体表现 | 是否构成非职务发明? |
---|---|---|
A. 业余时间创作 | 程序员利用周末开发独立游戏引擎 | ✔️ 是 |
B. 退休后研究 | 前工程师退休后改良传统手工艺工具 | ✔️ 是 |
C. 学生课外项目 | 大学生团队基于开源框架开发的公益类APP | ✔️ 是 |
D. 违规使用资源 | 擅自动用实验室贵重仪器进行实验并取得成果 | ❌ 否(视为职务发明) |
与职务发明的关键区别
对比维度 | 非职务发明 | 职务发明 |
---|---|---|
创作动机 | 个人兴趣驱动 | 完成岗位职责要求 |
资源来源 | 自筹资金、自有设备 | 单位提供人力物力支持 |
法律默认规则 | 归个人所有(除非另有约定) | 自动归属于用人单位 |
举证责任 | 需证明未使用单位资源 | 单位主张权利时无需反向举证 |
常见问题与解答
Q1:如果员工在家中用自己的电脑改进了公司的生产工艺,这算非职务发明吗?
答:这种情况通常仍被视为职务发明,因为该改进直接针对公司现有技术方案,即使使用个人设备完成,也可能被认定为“主要利用本单位技术经验”,建议通过书面协议明确权属。
Q2:自由职业者接受他人委托完成的发明属于非职务发明吗?
答:属于非职务发明,只要委托方不是其所在单位,且未利用原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则该发明的权利归自由职业者所有,但需注意委托合同中的特殊约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