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代码访问记录、修改日志、版本控制系统提交信息、通信记录等作为盗用源代码
核心证据类型及具体要求
权属证明类
证据名称 |
作用说明 |
原始开发文档 |
包括需求分析书、设计图纸、版本控制记录(如Git提交历史)、注释代码等能体现创作过程的材料 |
直接证明源代码的原创性和归属关系 |
著作权登记证书 |
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或其他地区的官方认证文件 |
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利公示凭证 |
雇佣/合作协议 |
开发者与公司的劳动合同、外包合同或合作开发协议中关于知识产权归属的条款 |
明确约定了代码产出物的所有权分配规则 |
侵权对比类
对比维度 |
操作方法 |
注意事项 |
代码相似度分析 |
使用Beyond Compare、WinMerge等工具逐行比对;通过LCS算法计算雷同比例 |
需排除公共领域代码(如开源库)的影响 |
结构特征匹配 |
对比函数命名规则、类继承体系、模块耦合方式等架构级设计模式 |
即使修改变量名仍可识别抄袭痕迹 |
独特标识追踪 |
查找注释中的个性化标记(如作者签名)、调试信息、特定错误处理逻辑 |
这些细节难以被完全抹除或重构 |
行为链条证据
环节 |
关键取证点 |
固定方式 |
接触可能性 |
记录被告访问源码仓库的时间日志、下载记录;内部系统的操作审计轨迹 |
需配合服务器日志公证 |
传播路径还原 |
截取邮件附件传输记录、云存储共享链接、U盘拷贝监控数据 |
形成完整的证据闭环 |
使用痕迹验证 |
目标程序反编译后的代码特征码与原工程二进制文件的哈希值比对 |
MD5/SHA校验确保一致性 |
辅助佐证材料
类型 |
示例 |
补充价值 |
时间戳证据 |
Verisign代码签名时间、第三方存证平台的连续版本快照 |
建立“先创作后接触”的时间线 |
专家鉴定报告 |
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代码同一性鉴定书 |
增强技术事实的可信度 |
证人证言 |
参与开发的技术人员书面证词,描述关键算法的创新过程 |
从主观角度强化权利主张 |
常见问题与解答
Q1:如果对方声称是独立开发,如何反驳?
A:可通过对比双方产品的功能实现逻辑是否高度重合,结合行业通用技术的边界进行论证,若两套系统采用完全相同的非常规加密算法且无合理解释,可作为实质性相似的证据,同时提供己方完整的开发文档链,证明创作时间的优先性。
Q2:开源代码被篡改后重新发布是否构成侵权?
A:根据GPL等开源协议条款,即便修改了代码也必须保留原许可证声明并公开衍生版本,若商业公司未遵守许可协议擅自闭源使用,则同时违反著作权法和开源协议双重规定,此时可主张版权侵权与合同违约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