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与原商标差异大、无关联且具显著性的字,如不同类别词汇、独特创意词等,可降低
商标近似判断的基本原则 商标近似是指商标文字的字形、读音、含义或者图形的构图及颜色,或者其各要素组合后的整体结构相似,或者其立体形状、颜色组合近似,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产生误认或者认为其来源与特定主体存在特定联系,在判断商标是否近似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字形:如果两个商标的文字部分在字体、笔画、结构等方面非常相似,容易让人混淆,就可能被认定为近似商标,娃哈哈”与“娃恰恰”,字形相近,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
- 读音: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商标也容易被认定为近似,可口可乐”与“可口可乐”,读音完全一致,极易造成消费者的误认。
- 含义:商标文字的含义相近,也可能被判定为近似,红蜻蜓”与“红蜻蜓王”,两者含义关联性较强,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混淆。
添加不同类型字避免近似的方法
(一)添加具有明确区分意义的实词
添加字 | 示例 | 说明 |
---|---|---|
表示产品特性的字 | “清”“香”“浓”等 | 如原商标为“茶韵”,添加“清”字变成“清茶韵”,突出了茶的清爽特点,与原商标在含义上有明显区别,降低了近似的可能性。 |
表示产品功能的字 | “护”“防”“治”等 | 若原商标是“肤美”,添加“护”字变为“护肤美”,明确了对皮肤的保护功能,使商标更具指向性,与原商标差异增大。 |
表示产品材质的字 | “棉”“丝”“木”等 | 例如原商标为“雅居”,添加“木”字成为“木雅居”,强调了产品的木质属性,与原商标在含义上有了新的区分点。 |
(二)添加具有独特创意的虚词
添加字 | 示例 | 说明 |
---|---|---|
前缀虚词 | “小”“大”“新”“老”等 | 比如原商标是“乐园”,添加“小”字变成“小乐园”,给人一种亲切、小巧的感觉,与原商标在情感色彩和整体印象上有所不同。 |
后缀虚词 | “儿”“子”“屋”“坊”等 | 若原商标为“花语”,添加“屋”字变为“花语屋”,营造出一种温馨、私密的空间感,与原商标的风格和意境产生差异。 |
(三)添加具有地域特色的字
添加字 | 示例 | 说明 |
---|---|---|
地名 | “京”“沪”“川”等 | 例如原商标是“美食汇”,添加“川”字变成“川美食汇”,突出了四川美食的特色,与原商标在地域指向性上有了明显区别,不易造成混淆。 |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字 | “徽”“陕”“粤”等 | 若原商标为“工艺品”,添加“徽”字成为“徽工艺品”,强调了安徽地区的工艺特色,使商标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与原商标形成差异。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添加生僻字一定能避免商标近似吗? 解答:不一定,虽然生僻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如果添加的生僻字与原商标的其他部分组合后,在整体的读音、字形或含义上仍然容易与已有的商标产生混淆,那么也可能被认定为近似商标,过于生僻的字可能会给消费者的识别和记忆带来困难,不利于商标的推广和使用。
问题2:是否可以添加多个字来避免商标近似? 解答:可以,添加多个字可以进一步增加商标的独特性和区分度,但需要注意,添加的字之间以及与原商标的组合要合理、协调,不能过于复杂或冗长,以免影响商标的美观和传播效果,也要确保添加后的商标整体上不与其他已有的商标产生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