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审查指南》是规范专利申请审查流程的规章,含初步、实质审查等内容,是审查依据与标准
专利审查指南》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据专利法实施细则制定的部门规章,旨在规范专利申请的审查流程和标准,确保专利审批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以下是其详细说明:
基本结构与内容
部分 | 内容 |
---|---|
第一部分(初步审查) | 涉及专利申请的形式审查、明显实质性缺陷的审查(如明显违反法律、社会公德等)。 |
第二部分(实质审查) | 包括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审查,以及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形(如科学发现、疾病诊断方法等)。 |
第三部分(国际申请审查) | 规定进入国家阶段的国际专利申请(如PCT)的审查流程和特殊要求。 |
第四部分(复审与无效请求审查) | 针对驳回决定不服的复审请求和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的审查程序。 |
第五部分(通用规则) | 适用于各审查程序的共性规定,如文件格式、费用缴纳、优先权主张等。 |
核心审查规则
-
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形
- 法律禁止:如赌博设备、伪造文物的设备等,需明确具体违反的法律依据。
- 妨害公共利益:包括涉及政党标志、国家重大事件(如奥运会)的发明,若实施可能危害社会,则不予授权。
- 遗传资源:定义扩展至“遗传信息”,要求申请人说明遗传资源的合法来源和利用方式。
-
创造性判断的“三步法”
- 最接近的现有技术:需结合技术领域、技术问题等因素综合确定。
- 技术问题:明确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避免笼统表述。
- 技术启示:判断现有技术是否给出明确的技术启示,需结合公知常识和证据类型。
-
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 新增对专利申请“真实性”的审查,要求以实际发明创造活动为基础,不得虚构技术内容。
- 在实质审查、复审、无效程序中,若发现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如弄虚作假),可直接驳回或宣告专利权无效。
-
智能医疗与互联网证据
- 疾病诊断方法:明确“全部步骤由计算机实施的信息处理方法”不视为诊断方法,但需满足“以获得诊断结果为直接目的”的条件。
- 互联网证据:认可电子数据(如网页截图、区块链存证)作为审查证据,需符合真实性、关联性要求。
修订动态与趋势
-
2023年修订亮点
- 删除血压测量法示例:因技术发展导致其用途多样化,不再直接关联疾病诊断。
- 统一背景技术引证要求:中外专利文件的公开日均不得晚于本申请公开日,与国际规则接轨。
- 强化权利要求支持说理:要求对“不支持”的上文小编总结进行详细分析(如植物种子特性差异)。
-
未来方向
响应《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审查规则细化,例如明确算法模型的可专利性标准。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专利申请中引用外国专利文件有何要求?
解答:根据2023年修订的指南,说明书背景技术部分引用的专利文件(包括外国专利),其公开日不得晚于本申请的公开日,若申请于2024年5月1日公开,引用的外国专利必须已在2024年5月1日或之前公开。
问题2:哪些情形属于“妨害公共利益”而无法获得专利权?
解答:包括但不限于:
- 涉及政党的象征和标志(如党徽图案);
- 实施后可能扰乱重大活动秩序(如冬奥会纪念品造假技术);
- 违背社会公德(如基因编辑用于人类生殖细胞)。
需结合技术实施的具体影响判断是否达到“妨害公共利益”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