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杀虫剂是指主要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其作用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干扰害虫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杀死害虫或者阻止害虫对农作物、人类生活环境等造成危害的目的。
杀虫剂的分类方式及具体类别
(一)按成分来源分类
分类方式 | 具体类别 | 示例 |
---|---|---|
无机杀虫剂 | 这类杀虫剂主要是一些无机化合物,它们的杀虫原理相对简单,一般是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直接对害虫产生毒杀效果。 | 砷素剂(如砒霜 三氧化二砷),不过由于其高毒性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现在已很少使用,还有像波尔多液,它是一种铜盐制剂,主要成分是硫酸铜和石灰,常用于防治植物病害,也有一定的防虫作用,在果树种植中应用较广。 |
有机杀虫剂 | 天然有机杀虫剂:是从天然物质中提取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成分,这些成分通常来源于植物、微生物等。 植物源杀虫剂:如印楝素,它是从印楝树中提取的,对多种害虫有良好的驱避和触杀作用,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性,还有除虫菊素,从除虫菊植物中提取,是一种高效的神经毒剂,能快速击倒害虫,但在阳光下易分解,持效期较短。 微生物源杀虫剂: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t),它是一种细菌,在孢子形成过程中会产生伴孢晶体,这种晶体对多种鳞翅目害虫有特异性毒杀作用,当害虫吞食伴孢晶体后,晶体在其肠道内溶解,破坏肠道细胞,导致害虫死亡。 |
合成有机杀虫剂:这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得到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氯杀虫剂:如六六六(已禁止使用)、滴滴涕(DDT)等,它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所以现在很多有机氯杀虫剂已经被限制或禁止使用。 有机磷杀虫剂:像敌敌畏、乐果等,这类杀虫剂的优点是杀虫效果好,对害虫的毒力强,但缺点是有些品种毒性较高,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而且它们在环境中的残留时间相对较短。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例如克百威、仲丁威等,其作用机制和有机磷杀虫剂类似,也是抑制害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但一般比有机磷杀虫剂分解快,残留期较短。 |
(二)按作用方式分类
分类方式 | 具体类别 | 示例 |
---|---|---|
触杀剂 | 这类杀虫剂主要是通过与害虫的身体接触,透过害虫的体壁进入其体内,从而破坏害虫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者其他生理机能,导致害虫死亡。 |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的溴氰菊酯,当害虫接触到喷洒有溴氰菊酯的植物叶片或者物体表面时,药剂会迅速渗透害虫体壁,作用于神经系统,使害虫出现过度兴奋、抽搐等症状,最终死亡。 |
胃毒剂 | 胃毒剂是在害虫取食的过程中进入其消化系统,通过破坏害虫的肠胃组织或者干扰其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来达到杀虫的目的。 | 部分有机磷杀虫剂(如乐果)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如克百威),当害虫咬食含有这些药剂的植物叶片或者果实时,药剂会随着食物进入害虫的肠胃,在肠胃中被吸收,进而发挥毒杀作用。 |
内吸剂 | 内吸剂能够被植物的根、茎、叶等部位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输到各个部位,当害虫刺吸植物汁液或者取食植物组织时,就会摄入含有内吸剂的植物汁液而中毒死亡。 | 吡虫啉是一种常见的内吸性杀虫剂,它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飞虱等,当植物吸收吡虫啉后,害虫在吸食植物汁液时,吡虫啉会进入害虫体内,干扰其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害虫死亡。 |
熏蒸剂 | 熏蒸剂是在常温下容易挥发成气体,通过害虫的呼吸系统进入其体内,从而对害虫产生毒害作用。 | 像磷化铝就是一种常用的熏蒸剂,它遇潮会迅速释放出磷化氢气体,在密封的空间(如仓库)中使用磷化铝时,磷化氢气体可以弥漫在整个空间,当害虫呼吸时,磷化氢气体就会进入害虫的呼吸系统,抑制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导致害虫死亡。 |
拒食剂 | 拒食剂不是直接杀死害虫,而是影响害虫的食欲,使害虫拒绝取食,从而导致害虫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或者死亡。 | 印楝素不仅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拒食作用,当害虫接触到印楝素后,会对含有印楝素的植物产生厌恶感,减少取食或者停止取食。 |
(三)按用途分类
分类方式 | 具体类别 | 示例 |
---|---|---|
农业杀虫剂 | 主要用于防治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害虫,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的侵害,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 在粮食作物种植中,用于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杀虫剂;在蔬菜种植中,用于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等害虫的药剂都属于农业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常用于防治棉花、蔬菜等多种农作物上的害虫。 |
卫生杀虫剂 | 主要用于防治家居、公共场所、医院等环境中的卫生害虫,如苍蝇、蚊子、蟑螂、跳蚤等。 | 常见的有气雾杀虫剂,如雷达牌杀虫气雾剂,主要用于家庭室内灭蚊、灭蝇;还有盘式蚊香,通过燃烧释放药剂来驱赶和杀死蚊子。 |
仓储杀虫剂 | 专门用于防治仓库内储存的粮食、货物等免受害虫侵蚀的杀虫剂。 | 磷化铝常用于粮食仓储中,用于防治米象、谷盗等储粮害虫。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有机磷杀虫剂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在作用机制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答:相同点是它们都是通过抑制害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来发挥作用,乙酰胆碱酯酶在害虫的神经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传递神经信号的作用,这两种杀虫剂都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导致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积累,从而使害虫的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最终导致害虫死亡,不同点在于它们的化学结构不同,有机磷杀虫剂含有磷元素,其分子结构中的磷原子与有机物相结合;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团,它们在环境中的残留时间和毒性表现也有所差异,部分有机磷杀虫剂毒性相对较高,且在环境中残留时间可能较长;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分解相对较快,残留期较短。
问题2:为什么现在要限制使用有机氯杀虫剂? 解答:有机氯杀虫剂虽然化学性质稳定,杀虫效果好,但它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这意味着它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中会长期存在,并且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有机氯杀虫剂会在各级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当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包括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能会导致鸟类、鱼类等动物的繁殖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对于人类来说,长期摄入含有有机氯杀虫剂残留的食物,可能会对人体的肝脏、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还可能有致癌、致畸等风险,所以基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等因素的考虑,现在要限制使用有机氯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