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非正常申请指以骗资助、扰对手等非保护创新目的,批量提交低质或虚假专利申请,违者将被
专利非正常申请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专利非正常申请是指以不合理积累专利数量、规避专利申请成本、滥用程序规则或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违背《专利法》立法宗旨的专利申请行为,其核心特征包括:
- 目的偏离:不以保护真实技术创新为核心目标
- 行为异常:采用非常规手段批量提交低质量申请
- 资源浪费:挤占审查资源,影响专利系统正常运行
常见非正常申请类型与识别特征
类型 | 典型表现 |
---|---|
数量异常型 | 同一申请人/单位短期内大量提交(如月均超50件) |
质量缺陷型 | 说明书简单拼凑、权利要求缺乏新颖性、保护范围明显不合理 |
程序滥用型 | 故意利用优先权制度拆分申请、通过修改超范围规避审查 |
关联关系隐蔽型 | 不同申请人间存在股权/业务关联但未披露,协同实施批量申请 |
成本规避型 | 利用减免费用政策批量提交无实质创新内容申请 |
法律规制与处置措施
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42条及《专利审查指南》相关规定:
- 审查阶段:对非正常申请直接作出"不予受理"或"视为撤回"决定
- 监控体系: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申请人信用档案,累计三次列入黑名单
- 处罚后果:
- 取消相关申请号产生的所有费用减免优惠
- 限制新申请提交权限(6个月至1年)
- 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示
企业合规建议
- 建立内部筛查机制:对研发成果进行技术分级,区分核心专利与防御性专利
- 控制申请节奏:单一技术领域年申请量控制在20件以内,避免突击申报
- 提升文件质量:确保每件申请具备"三性"(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基础
- 规范关联交易:涉及母子公司/关联方的申请需完整披露利益关系
典型案例分析
某科技公司2022年通过以下操作被认定非正常申请:
- 将同一核心技术方案拆分为8个专利申请
- 使用不同发明人署名规避重复审查
- 利用外观专利快速审查通道提交120件图形商标式设计
- 最终78件被驳回,企业被列入失信名单,3年内无法享受政府资助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如何判断企业自身申请是否触及非正常申请红线?
A1:可参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若干规定》,重点核查:
① 年度专利申请增长率是否超过150%
② 单一技术领域占比是否超80%
③ 是否存在明显缺乏技术改进的系列申请
④ 是否频繁使用相同发明人/代理机构组合
建议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由技术专家和专利律师联合审核。
Q2:被认定为非正常申请后如何挽回损失?
A2:补救措施包括:
① 主动撤回尚未被审查的关联申请(需在通知书规定期限内)
② 提交详细的技术实施说明,证明创新真实性
③ 参加专利质量提升培训并通过考核
④ 建立ISO 56005创新管理体系规范研发流程
注意:被列入黑名单期间的新申请需附《信用修复承诺书》,且审查周期会延长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