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审查意见需分类梳理问题,逐条回应并附修改说明,保持客观专业,精简优化
审阅前的准备
- 通读全文:先完整阅读所有审查意见,避免断章取义。
- 标注重点:用颜色或符号标记关键修改要求(如“必须”“建议”等)。
- 记录疑问:对模糊或矛盾的意见做好备注,后续集中解决。
意见分类与优先级排序
意见类型 | 处理方式 |
---|---|
必须修改(强制性) | 优先解决,直接调整内容或数据,明确回应修改结果。 |
建议改进(非强制) | 选择性采纳,说明理由(如“因篇幅限制未采纳,但已优化表述”)。 |
提问或质疑 | 提供补充材料(如数据、文献)或详细解释,消除审稿人疑虑。 |
格式/规范问题 | 严格按期刊要求修改,避免因细节失误影响整体评价。 |
修改与回应技巧
-
逐条回复:
- 采用“评论修改说明”结构,
审稿人意见:方法部分缺乏重复实验数据。
作者回应:已补充3次重复实验的结果(见图X),标准差纳入统计分析。 - 若不同意意见,需礼貌反驳并提供证据(如引用文献)。
- 采用“评论修改说明”结构,
-
保持专业性:
- 避免情绪化语言(如“您错了”),用“我们理解您的关注”等中性表达。
- 使用客观数据支撑论点(如“经测试,修改后准确率提升20%”)。
-
明确修改位置:
在正文中高亮标注修改内容(如红色字体),方便审稿人定位。
常见误区与规避
错误做法 | 正确做法 |
---|---|
忽视次要意见(如格式问题) | 即使非核心意见,也需逐一回应以体现态度。 |
笼统回复“已修改” | 具体说明修改方式(如“删除段落X,替换为Y理论支持”)。 |
过度争辩非原则性问题 | 对可调整的意见先执行修改,再简要说明保留部分的理由。 |
高效沟通策略
- 及时确认:
若意见模糊,邮件礼貌询问(如“能否请您明确X部分的具体修改方向?”)。
- 分阶段提交:
对复杂问题,可先提交初步修改稿+修改说明,再根据反馈完善。
- 致谢结尾:
无论意见是否采纳,均需感谢审稿人时间(如“感谢您的提升建议”)。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审稿人要求补充实验但时间/资源不足,如何处理?
A1:可提出替代方案,
- 说明实验限制(如“受设备限制,暂无法完成”),但提供模拟数据或理论验证。
- 承诺后续研究补充,并在文中标注“待完善”。
Q2:多次修改仍被拒绝,如何争取机会?
A2:
- 礼貌请求主编提供具体退稿原因(如“能否指出最关键的问题?”)。
- 若问题可修正,申请提交精简版修订稿;若不可改,礼貌接受结果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