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著名商标的现象在商业领域中时有发生,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行为的根源:
商业利益驱动
-
转卖获利:抢注者将著名商标高价转卖给实际使用人,尤其是针对热门行业,如科技、餐饮、服饰等,利用商标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获取高额利润。
-
获取许可费:通过商标权要求原使用者支付高额许可费或和解金,或者按销量索要进入本地市场的许可费,从而获得持续的经济收益。
-
阻碍竞争对手:抢注竞争对手的核心商标,限制其市场扩张,特别是在海外市场,通过筑起市场壁垒来延缓或阻止竞争对手进入本地市场,以保护自己的市场地位和获取垄断利润。
法律与制度因素
-
“申请在先”原则:大多数国家采用“先申请”而非“先使用”的原则,即使某品牌已实际使用但未注册,他人抢先申请即可获得商标权,这为抢注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
地域性保护限制:商标权仅在注册国有效,企业若未及时在海外布局,可能被他人抢注目标市场商标,联想“Legend”商标在欧美被抢注,被迫更名为“Lenovo”。
-
防御性注册不足:企业未在相关或近似类别注册防御商标,导致他人抢注关联类别。“农夫山泉”未注册农药类别,被他人抢注引发争议。
企业自身问题
-
商标保护意识薄弱:初创企业或中小型企业往往忽视商标注册,认为“等品牌做大了再注册”,导致被抢注,茶饮品牌“鹿角巷”因未及时注册,遭遇数千件山寨商标抢注,维权成本超千万。
-
商标管理疏漏:未定期查询商标公告,错过异议期;未更新商标信息,导致无法接收官方通知。
-
品牌名称设计风险:使用通用词汇、地名等作为品牌名称,易被他人抢注或难以维权。
抢注者的常见手段
-
信息不对称:抢注者通过企业官网、展会、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未注册商标信息,抢先申请。
-
批量抢注:专业抢注团伙针对热门行业批量注册商标,形成“商标囤积”。
-
利用法律程序拖延:抢注者通过异议、无效宣告等程序拖延维权时间,迫使企业高价回购。
防范措施
-
尽早注册:核心商标在创业初期即注册,覆盖主营类别及关联类别,计划出海的企业,提前通过马德里体系或单一国家注册布局。
-
加强监测与维权:定期查询商标局公告,发现抢注及时提出异议,对已抢注商标,通过无效宣告、撤三(连续三年未使用)等程序维权。
-
建立商标管理体系:设立专人负责商标注册、续展、变更等事务,对品牌名称、logo、IP等提前进行显著性评估和风险排查。
抢注著名商标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原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为了有效遏制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企业的商标保护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