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性鉴定是对技术信息是否为公众所知进行判断,常用于商业秘密侵权诉讼
非公知性鉴定的概念 非公知性鉴定是专利审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专利申请中,非公知性是指该项技术没有被公众所知悉,即该技术不属于现有技术,而非公知性鉴定就是判断申请专利的技术是否满足这一条件的过程。
(一)与现有技术的关系
- 现有技术的定义:现有技术是指在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这包括已经公开发表的专利文献、学术著作、科技论文、产品手册等书面资料,也包括在先的公开使用(如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方法在生产中应用等)使得公众能够获取相应技术内容的情况。
- 非公知性的判定标准:如果一项技术与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部分相同或者实质相同,那么它就丧失了非公知性,一种新的机械装置,如果在它申请专利之前,已经有另一篇专利文献详细披露了其结构、功能和制造方法,且两者没有实质性差异,那么这种新装置就不具有非公知性。
(二)鉴定的目的
- 确保专利质量:通过非公知性鉴定,能够筛选出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给予专利保护,这是维护专利制度公正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步骤,防止将已经被公众知晓的技术重复授予专利,避免对现有技术的简单抄袭或者微小改动就获得专利保护的情况。
- 鼓励真正的创新:促使发明人或者申请人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实质性的创新,而不是仅仅对现有技术进行拼凑或者简单的变形,只有那些确实没有被公众所知的新技术,才有资格获得专利授权,从而推动技术领域的真正进步。
非公知性鉴定的方法
(一)文献检索
- 专利数据库检索:专利审查员会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这些数据库包含了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公开的专利信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专利数据库、各国专利局(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美国专利商标局等)的官方网站数据库,通过输入关键词、分类号等方式,查找与申请专利技术相关的专利文献。
- 非专利文献检索:除了专利文献,还会检索学术期刊、会议论文集、科技报告、行业标准等非专利文献,在化学领域,会检索《化学学报》等专业期刊;在电子领域,会关注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等组织的会议论文,这些文献可能会披露一些技术细节,用于对比判断申请技术的非公知性。
(二)实际使用情况调查
- 市场产品调查:对于产品类的专利申请,会调查市场上是否存在相同或者类似的产品,这包括检查产品的外观、功能、内部结构等方面,一款新型的智能手表申请专利,审查员会查看市场上其他品牌智能手表的功能和设计,看是否有与申请专利相同的技术特征。
- 行业应用调查:针对方法类专利申请,会调查该方法是否已经在相关行业中被实际应用,一种新的化工生产方法申请专利,会了解同行业的企业是否已经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类似方法,或者是否有公开的行业技术交流提及该方法。
非公知性鉴定的结果及影响
(一)鉴定结果
- 具有非公知性:如果经过鉴定,申请专利的技术与现有技术和实际使用情况相比,没有被发现相同的内容,那么该技术就被认为具有非公知性,这种情况下,专利申请可以继续进入后续的审查程序,如新颖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审查。
- 不具有非公知性:当发现申请技术与现有技术或者实际使用情况相同或者实质相同时,该技术就被判定为不具有非公知性,这样的专利申请通常会被驳回,因为不符合专利授权的基本条件。
(二)对专利申请的影响
- 授权可能性:非公知性是非公知性是专利申请获得授权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非公知性鉴定不通过,专利申请基本无法获得授权,只有通过非公知性鉴定,才有可能进一步考虑其他审查因素,最终确定是否授予专利权。
- 专利保护范围:即使专利申请具有非公知性,其非公知性的程度也会影响专利的保护范围,如果非公知性较强,即与现有技术差异较大,那么专利保护范围可能相对较宽;反之,如果只是与现有技术略有不同,专利保护范围可能会受到限制。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个人如何初步判断自己的技术是否可能具有非公知性? 解答:个人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文献检索,利用互联网上的专利数据库,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系统、谷歌专利检索等,输入与自己技术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关注本行业内的专业书籍、期刊和网站,看是否有与自己技术相似的公开内容,这种初步判断可能不完全准确,因为专业的非公知性鉴定需要更全面、深入的检索和分析。
问题2:非公知性鉴定主要是审查员的工作吗?申请人是否可以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技术的非公知性? 解答:非公知性鉴定主要是审查员的工作,但申请人也可以提供证据,申请人可以主动提供自己技术的研发过程记录、实验数据等,证明该技术是在申请日之前独立研发的,并且没有在社会上公开传播,申请人可以提供实验室的科研日志,记录技术从构思到成型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采取的保密措施等,来辅助审查员判断技术的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