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权抗辩旨在通过挑战专利有效性、主张不侵权或援引现有技术,降低侵权风险,减少赔偿损失,维护技术自由与市场公平竞争权益
专利权抗辩的核心目的
专利权抗辩是被告在专利侵权诉讼中采取的防御性法律手段,旨在通过挑战专利权的合法性或证明自身行为不构成侵权,从而免除或减轻法律责任,其核心目标包括:
- 否定侵权事实:证明被控产品/方法未落入专利保护范围;
- 推翻专利权效力:通过无效程序彻底消灭专利权利基础;
- 降低赔偿风险:即使侵权成立,也可通过抗辩减少赔偿金额;
-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防止滥用专利权阻碍技术进步或商业竞争。
专利权抗辩的法律依据
抗辩类型 | 法律依据(中国) |
---|---|
不侵权抗辩 | 《专利法》第64条(专利权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 |
现有技术抗辩 | 《专利法》第67条(被控侵权技术属于现有技术) |
专利权无效抗辩 | 《专利法》第45条(任何单位/个人可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 |
先用权抗辩 | 《专利法》第69条(在专利申请日前已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 |
合法来源抗辩 | 《专利法》第77条(能证明产品合法来源且不知情) |
常见抗辩理由与适用场景
专利权无效抗辩
- 理由:专利缺乏新颖性、创造性或实用性,或申请文件存在重大缺陷。
- 优势:若成功,专利权自始无效,彻底解除侵权风险。
- 风险:需充分证据支持,无效程序周期长(通常12年)。
现有技术抗辩
- 理由:被控技术方案与申请日前的公开技术(如论文、专利、产品)相同或实质相似。
- 优势:无需启动无效程序,审理周期短,成本低。
- 局限:仅能对抗侵权指控,不否定专利权本身。
不侵权抗辩
- 理由:通过技术对比,证明被控产品未覆盖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
- 关键:需精准解读专利权利要求,结合技术事实进行非侵权性分析。
先用权抗辩
- 理由: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独立研发并实施相同技术,或已做好实施准备。
- 难点:需提供完整的研发过程证据(如图纸、实验记录、生产日志)。
抗辩策略对比与选择建议
抗辩类型 | 成功率 | 成本 | 时间成本 | 对专利权的影响 | 适用场景 |
---|---|---|---|---|---|
专利权无效抗辩 | 中等 | 高 | 长 | 彻底消灭专利权 | 专利明显缺乏创新性时 |
现有技术抗辩 | 较高 | 低 | 短 | 不影响专利权效力 | 有明确现有技术证据时 |
不侵权抗辩 | 中等 | 中 | 中 | 无影响 | 技术特征差异显著时 |
先用权抗辩 | 中等 | 中 | 中 | 无影响 | 能证明独立研发且实施早于专利申请 |
选择建议:
- 优先使用现有技术抗辩或不侵权抗辩,快速解决纠纷;
- 若专利存在明显瑕疵,可同步启动无效程序;
- 对小微企业而言,合法来源抗辩可作为补充策略。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专利权抗辩失败会导致什么后果?
解答:
- 无效抗辩失败:专利权继续有效,法院可能判定侵权成立;
- 不侵权抗辩失败:需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且可能被责令停止侵权行为;
- 现有技术抗辩失败:不影响专利权效力,但需正常应诉。
注意:抗辩失败可能加剧赔偿风险,需谨慎评估证据充分性。
问题2:如何判断是否选择“现有技术抗辩”?
解答:
- 证据充分性:需有确凿的现有技术文献、公开产品或使用记录;
- 技术匹配度:被控技术与现有技术需实质相同,差异需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联想到”范围内;
- 效率优先:若无效程序耗时过长,可优先用现有技术抗辩争取快速脱责。
建议: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技术比对和证据梳理,提高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