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是国际专利分类(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的缩写
专利分类(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简称IPC)是全球通用的专利文献分类和检索工具,以下是对IPC的详细说明:
-
起源与发展
- 起源:IPC起源于1971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签订的《国际专利分类斯特拉斯堡协定》。
- 发展:自1971年起,IPC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管理,并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
分类体系结构
- 部:IPC将技术领域分为8个大部,分别是A到H。
- 大类:每个大部下面又细分为多个大类。
- 小类:在大类下继续细分为小类。
- 大组:小类进一步细分为大组。
- 小组:大组再细分为小组。
-
分类号表示方法
- 组成:IPC分类号由字母和数字组成,按照从大类到小组的顺序排列。
- 表示方式:各级分类之间用圆点隔开,圆点越多表示分类越具体。
-
分类目的与应用
- 主要目的:IPC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便于不同语言的专利文献能够被有序整理和高效检索。
- 应用领域:在专利局内部,通过IPC分类号将不同领域的专利分给不同部门的审查员进行审查。
-
功能和应用原则
- 功能为主:IPC采用功能性为主的分类原则。
- 应用性为辅:同时考虑应用性,确保分类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
相关问题与解答
-
问题1:IPC分类号是如何生成的?
- 答案1:每个专利申请或专利文献都会被分配一个IPC分类号,该号码根据其所涉及的技术领域,按照IPC的分类体系逐级细分,最终形成一个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分类号。
-
问题2:IPC分类号有哪些层次?
- 答案2:IPC分类号包括部、大类、小类、大组和小组等层次,每个级别通过圆点来表示其等级关系,圆点越多表示分类越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