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分类(ICD)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一套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旨在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将疾病分门别类,形成一个有序的组合,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
ICD11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ICD11是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修订本的缩写,它是WHO为了适应全球卫生需求的变化,对原有ICD系统进行的更新和扩展。
目的
其目的是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准确和易于使用的疾病分类系统,以便各国能够更好地记录、报告和分析死亡率和发病率数据,从而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ICD11的特点
全数字化版本
ICD11首次采用全数字化版本,使用对用户友好的格式加以呈现,并拥有多语言功能,可减少出错的机会。
新版本对原有的分类进行了扩展和细化,涵盖了更多的疾病类型和相关健康问题,特别是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分类。
应用范围
ICD11不仅用于医疗机构的疾病分类和编码,还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医疗管理、科研等多个领域,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标准化水平和医疗管理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ICD11与之前的ICD版本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
回答1:ICD11相比之前的版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显著变化:
-
全数字化:首次采用全数字化版本,提高了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
扩展和细化:对原有的分类进行了扩展和细化,涵盖了更多的疾病类型和相关健康问题。
-
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因素:特别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分类,以更全面地反映健康状况。
-
多语言功能:拥有多语言功能,便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使用。
问题2:ICD11对医疗机构有哪些具体影响?
回答2:ICD11对医疗机构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疾病分类和编码:医疗机构需要按照ICD11的标准进行疾病分类和编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
病案首页填写:医疗机构需要结合新版疾病分类与代码特点,修订完善病案首页填写等相关管理制度。
-
电子病历系统更新:医疗机构需要更新电子病历系统,以支持ICD11中文版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