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的requests库因其简洁优雅的API而深受开发者喜爱,它让发起HTTP请求变得像调用普通函数一样简单,网络世界并非总是风平浪静,request.get报错是每个开发者都可能遇到的“拦路虎”,当期望的JSON数据没有返回,取而代之的是一长串鲜红的异常追踪信息时,沮丧感油然而生,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梳理request.get常见的报错类型,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与调试策略,帮助你从容应对网络请求中的各种挑战。

最常见的“拦路虎”:连接与超时错误
在所有requests.get的报错中,连接和超时问题无疑是最为普遍的,它们通常与网络环境、目标服务器的状态直接相关。
requests.exceptions.ConnectionError
这是最基础也最常遇到的错误之一,当你看到这个异常时,意味着requests库根本无法与目标服务器建立连接。
常见原因:
- URL错误或不存在: 这是最简单的原因,可能URL拼写错误,或者该域名/网页根本不存在。
- DNS解析失败: 你的计算机无法将域名(如
www.example.com)转换为IP地址,这可能是DNS服务器配置问题,或者域名本身已过期。 - 网络中断: 你的设备没有连接到互联网,或者存在防火墙、代理等网络设备阻止了请求。
- 目标服务器宕机: 你要访问的服务器本身可能已经关闭或无法响应。
解决方案:
- 核对URL: 将请求的URL复制到浏览器中,看是否能正常访问,这是最直接的验证方法。
- 使用
ping命令: 在终端或命令提示符中运行ping www.example.com,如果能够收到响应,说明DNS解析和基本网络连接是正常的;如果请求超时或“找不到主机”,则问题出在DNS或网络层面。 - 检查本地网络: 确保你的电脑或手机网络连接正常,尝试访问其他网站。
- 排查代理与VPN: 如果你使用了代理或VPN,尝试关闭后重试,有时代理配置不当会导致连接失败。
requests.exceptions.Timeout
当你的请求发送成功,但等待服务器响应的时间超过了预设的阈值时,就会抛出Timeout异常。
常见原因:
- 服务器响应缓慢: 目标服务器可能因为负载过高、数据库查询耗时过长或内部处理逻辑复杂而响应迟缓。
- 网络延迟高: 网络状况不佳,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耗时过长。
- 未设置超时: 默认情况下,
requests会一直等待,直到连接关闭,如果不主动设置超时,程序可能会无限期地挂起。
解决方案:
为你的请求设置一个合理的超时时间是最佳实践。timeout参数可以接受一个整数或浮点数,表示服务器发送数据的秒数。
import requests
from requests.exceptions import Timeout
url = "https://a-very-slow-website.com/api"
try:
# 设置5秒的总超时时间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timeout=5)
response.raise_for_status() # 如果状态码不是2xx,则抛出HTTPError
print("请求成功!")
except Timeout:
print("错误:请求超时,服务器未在5秒内响应。")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发生其他错误: {e}")
服务器“拒绝”的信号:HTTP错误
与ConnectionError不同,HTTP错误意味着你成功连接到了服务器,但服务器“拒绝”了你的请求,并返回了一个表示错误的状态码(如404, 403, 500)。

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requests库默认并不会将HTTP错误状态码(如404, 500)视为异常。 也就是说,即使请求失败,requests.get()调用本身不会报错,程序会继续执行,你需要主动检查响应的状态码。
解决方案:
有两种主要方法来处理HTTP错误:
-
手动检查状态码:
response = requests.get('https://httpbin.org/status/404') if response.status_code == 404: print("错误:请求的资源未找到!") elif response.status_code >= 500: print("错误:服务器内部错误!") -
使用
raise_for_status()方法(推荐): 这是一个非常便捷的方法,如果响应的状态码是4xx(客户端错误)或5xx(服务器错误),它会主动抛出requests.exceptions.HTTPError异常。from requests.exceptions import HTTPError url = "https://httpbin.org/status/404" try: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 检查状态码,如果不是200,则抛出HTTPError response.raise_for_status() except HTTPError as http_err: print(f"HTTP错误发生: {http_err}") # 输出:404 Client Error: NOT FOUND for url: ... except Exception as err: print(f"其他错误发生: {err}") else: print("请求成功!")
期望落空:JSON解码错误
当你满怀期待地调用response.json()方法,却得到了一个json.JSONDecodeError(在旧版requests中可能是requests.exceptions.JSONDecodeError),这说明服务器返回的内容并非有效的JSON格式。
常见原因:
- API端点错误: 你可能请求了一个错误的URL,服务器返回了一个HTML格式的404错误页面,而不是JSON数据。
- 身份验证失败: 你的请求可能因为缺少API密钥或Token而被拒绝,服务器返回了一个包含错误信息的HTML页面。
- 服务器内部错误: 服务器发生500错误,返回的同样是一个HTML错误页面。
解决方案:
在调用.json()之前,务必进行防御性检查。

response = requests.get('https://api.example.com/data')
# 1. 先检查状态码
if response.status_code == 200:
try:
data = response.json()
print("成功解析JSON数据!")
except requests.exceptions.JSONDecodeError:
print("错误:响应内容不是有效的JSON格式。")
# 2. 打印原始响应文本进行调试
print("服务器返回的原始内容是:")
print(response.text[:500]) # 只打印前500个字符,避免过长
else:
print(f"请求失败,状态码: {response.status_code}")
print(response.text)
一个系统性的调试思维与错误小编总结
面对报错,与其慌乱,不如建立一套系统的调试流程。
- 包裹代码于
try...except中: 这是编写健壮网络请求代码的第一步,可以捕获异常并优雅地处理,而不是让程序崩溃。 - 检查响应状态码 (
response.status_code): 它是服务器给你最直接的语言。200表示成功,其他代码则各有含义,你也可以使用response.ok(当状态码小于400时为True)做快速判断。 - 检查响应头 (
response.headers): 特别是Content-Type字段,它会告诉你服务器返回的数据格式是什么(如application/json,text/html),如果期望json,但这里是text/html,那问题就明确了。 - 检查响应体 (
response.text): 当一切看似无解时,打印出response.text看看服务器到底返回了什么,很多时候,错误信息就隐藏在返回的HTML文本中。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下表小编总结了常见的错误类型及其应对策略:
| 错误类型 | 常见原因 | 解决方案 |
|---|---|---|
ConnectionError |
URL无效、DNS失败、网络中断、服务器宕机 | 核对URL,使用ping命令,检查网络,排查代理/VPN |
Timeout |
服务器响应慢、网络延迟高 | 为requests.get()设置timeout参数 |
HTTPError |
请求的资源不存在(404)、无权限(403)、服务器错误(500) | 使用response.raise_for_status()主动捕获异常 |
JSONDecodeError |
服务器返回非JSON格式数据(如HTML错误页) | 在调用.json()前,检查response.status_code和response.text |
SSLError |
SSL证书验证失败(自签名证书、过期等) | (临时方案)设置verify=False;(安全方案)安装正确的CA证书 |
相关问答FAQs
Q1: 为什么我有时能得到 200 OK 的状态码,但调用 .json() 方法还是失败了?
A: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陷阱”,HTTP状态码200 OK仅仅表示服务器成功接收并处理了你的请求,它不保证就是你期望的JSON数据,一种常见情况是,你请求的API端点需要特定的参数(如API密钥),虽然你成功连接到了服务器(返回200),但由于缺少必要参数,服务器返回了一个包含错误提示信息的HTML页面,而不是空结果或错误JSON,当你尝试用.json()去解析这个HTML时,自然就会抛出JSONDecodeError,解决方法就是在调用.json()前,先检查response.headers中的Content-Type,或者直接打印response.text格式。
Q2: timeout 参数设置的5秒和 (3, 5) 这样一个元组有什么区别?
A: timeout参数非常灵活,当你传递一个单一的数值(如timeout=5)时,它代表连接超时和读取超时的总和,即从发起请求到接收到第一个字节以及接收完整响应体,整个过程最长等待5秒。
而当你传递一个元组时(如timeout=(3, 27)),则可以更精细地控制:
- 第一个元素(
3)是连接超时: 指客户端等待与服务器建立TCP连接的最大秒数,如果3秒内无法建立连接,就会抛出ConnectTimeout异常。 - 第二个元素(
27)是读取超时: 指连接建立成功后,客户端等待服务器返回响应的第一个字节的最大秒数。
使用元组形式可以让你更清晰地分辨问题:是连接不上,还是连接上了但服务器响应太慢,连接超时设置得比读取超时稍短一些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