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是法律赋予的独占权,发明人指创造者,前者保护成果,后者拥有身份,权利可归属个人或单位
专利与发明人的核心区别
对比维度 | 专利 | 发明人 |
---|---|---|
定义 | 国家授予的独占性权利(如制造、销售等) | 实际完成技术/设计创新的自然人或团队 |
法律性质 | 财产权(可转让、许可) | 人身权(不可转让,仅享有署名权) |
权利主体 | 申请人/专利权人(可以是个人或单位) | 实际创造者(仅限自然人) |
保护对象 | 技术方案(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 智力劳动贡献者 |
时效性 | 有限期限(发明专利20年,实用新型10年等) | 永久有效(署名权不因时间消失) |
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实施专利 | 要求专利文件标注发明人信息 | |
申请条件 | 需通过形式审查(发明需实质审查) | 无审查程序,自动基于事实认定 |
关键差异解析
权利性质不同
- 专利:属于无形资产,具有排他性、地域性和时间性,可通过交易实现经济价值。
- 发明人:仅代表技术贡献者身份,不直接拥有专利所有权(除非自行申请或受让)。
身份获取方式不同
- 专利:需主动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经审查合格后授权。
- 发明人:基于实际参与创新活动的事实,无需申请即可自然取得身份。
权利行使范围不同
- 专利:可阻止他人生产、销售、进口等行为,具有强制执行力。
- 发明人:仅能主张署名权和获得奖励/报酬权(如《专利法》第16条、第17条规定)。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专利权人是否一定是发明人?
解答:
不一定,专利权人可以是发明人本人,也可以是其所在单位(如职务发明)、或通过转让/继承获得权利的第三方。
- 员工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专利权通常归单位所有(《专利法》第6条);
- 发明人将专利转让给他人后,受让人成为新专利权人。
问题2:多个发明人如何确定专利归属?
解答:
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3条:
- 署名权:所有实际参与发明创造的自然人均应被列为发明人,顺序由共同约定;
- 专利权归属:若为合作开发,需通过协议明确权利分配;若无约定,则属于完成发明的一方(《专利法》第8条);
- 职务发明:利用单位资源完成的发明,专利权归单位,但发明人仍享有署名权和获得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