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法》第五条规定,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以及科学发现等,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条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该条款是专利审查中判断发明创造是否符合授权条件的基础性规定,旨在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基本伦理价值。
具体规范要点解析
禁止授权的情形
情形分类 | 具体表现 |
---|---|
违反法律 | 发明创造的实施或使用直接违背现行有效法律(如毒品制备方法、赌博工具等) |
违背社会公德 | 侵犯宗教感情、损害民族风俗(如封建迷信用品、色情物品制造技术等) |
妨害公共利益 | 对公共安全、环境生态、公众健康造成威胁(如病毒武器、严重污染工艺等) |
立法目的
- 维护公共秩序:防止技术滥用导致社会危害
- 坚守伦理底线:排斥违背公序良俗的技术创新
- 平衡利益关系:在鼓励创新与保护社会价值间划清界限
典型驳回案例
技术领域 | 具体案例 |
---|---|
生命科学 | 人类克隆技术、基因编辑用于非医疗目的的胚胎改造 |
信息安全 | 专门用于网络盗窃、诈骗的黑客工具 |
娱乐产业 | 赌博机核心算法、彩票作弊装置 |
与其他条款的区分要点
对比条款 | 专利法第五条 | 专利法第二十五条(对比) |
---|---|---|
规范对象 | 发明创造的“负面属性” | 特定领域的“非技术性”成果 |
典型示例 | 毒品合成方法 | 数学计算规则、游戏规则 |
法律后果 | 直接丧失授权资格 | 属于天然不授权范畴(无需审查)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如果某项技术既能用于合法医疗又能用于违法活动,能否申请专利?
解答:需具体分析技术特征,若技术本身具有双重用途(如普通化学物质制备方法),通常可授权;但若技术核心设计目的就是违法(如专用于毒品提纯的装置),则适用专利法第五条驳回,审查重点在于技术的主要用途和设计初衷。
问题2:人工智能生成的发明是否受专利法第五条限制?
解答:专利法第五条主要针对发明创造的道德合法性,而人工智能生成成果的可专利性需结合其他条款判断,目前实践中,若AI生成的技术方案符合专利三性(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且无第五条禁止情形,仍可能获得授权,但需注意,利用AI实施违法行为(如深度伪造技术)可能触发第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