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审查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敏感信息泄露对国家安全、企业利益等造成损害,以下是不同场景下保密审查可能会问到的问题:
涉密人员保密审查
个人基本信息方面
姓名、年龄、性别、出生地、籍贯等基本信息,用于准确识别身份。
教育背景,包括毕业院校、学历、专业等,了解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
工作经历,尤其是过往是否涉及涉密工作或敏感岗位,以及在这些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和离职原因。
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方面
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的职业、工作单位、政治面貌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影响涉密人员忠诚的潜在风险。
旁系亲属中有无重大违法犯罪记录或特殊政治背景的人员,以及与涉密人员的关系亲疏程度。
社交圈子情况,如经常交往的朋友、同学、同事等的身份信息,是否涉及境外势力或有不良背景的人员。
政治素质方面
政治立场,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认同程度,是否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等。
参加政治学习、培训的情况,以及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表现和态度,是否有发表不当言论或参与非法活动的行为。
专业能力与工作表现方面
专业技能水平,是否具备胜任涉密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情报分析等。
工作经历中的项目经验,特别是在涉及机密信息处理、保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工作业绩和奖惩情况,是否有因工作失误导致保密问题或其他不良记录,是否获得过与保密工作相关的荣誉或奖励。
诚信与忠诚度方面
个人信用记录,是否存在债务违约、商业欺诈等不良信用行为。
对单位的忠诚度,是否曾有过泄露单位内部信息、违反单位规章制度等不诚信行为。
面对利益诱惑时的态度和行为,是否能够坚守原则,保护国家秘密和单位利益。
专利申请保密审查
技术来源与研发过程方面
发明创造的研发背景,包括项目的立项依据、资金来源、研发团队成员及其所在单位等信息,以确定该技术是否为中国境内完成。
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合作情况,如有无与境外机构或个人的合作,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在合作中对技术保密的措施。
技术方案的形成过程,是否参考了境外的技术资料或研究成果,以及如何避免对这些资料的依赖和可能的泄露风险。
与涉密可能性方面
详细阐述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技术原理、技术特征、创新点等,以便审查人员判断是否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内容。
技术所属的领域和行业,是否属于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如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这些领域的技术通常具有较高的保密要求。
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潜在影响,若该技术被境外获取,可能对国家经济、军事、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程度。
申请意图与国外申请计划方面
向外国申请专利的目的和计划,包括拟申请的国家或地区、申请时间安排等,审查人员需要评估其申请意图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潜在的泄密风险。
对国外专利制度的了解程度,以及在国外申请专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保密挑战和应对措施。
是否有将中国完成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境外进行商业化应用的计划,以及如何确保在商业化过程中的保密性。
信息公开保密审查
信息属性与分类方面
拟公开的信息具体属于哪类信息,如是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还是工作秘密等,要求明确信息的敏感程度和性质。
信息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是通过何种途径收集或产生的,是否经过合法的程序和授权。
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信息缺失、错误或误导性内容,这些可能影响对信息保密性的判断。
公开必要性与风险评估方面
公开该信息的目的和必要性,是否有其他替代方式可以实现相同的目标而不涉及敏感信息的公开。
公开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如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企业利益、个人权益等方面的影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是否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以确保在信息公开后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情况。
合规性与法律依据方面
信息公开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要求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和合规性说明。
对于涉及多个部门或领域的信息,是否已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或意见,确保信息公开的合法性和协调性。
在信息公开过程中,是否遵循了规定的程序和流程,如信息发布前的审核、审批等环节,以保证信息公开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以下是两个与本文相关的问题及解答:
问题一:涉密人员保密审查中,如果发现家庭成员有境外居留权或留学经历,一定会影响审查结果吗?
解答:不一定,审查人员会进一步了解该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如其在境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与境内的联系程度、是否有可能存在被境外势力利用的风险等,如果家庭成员的境外经历与涉密人员的工作无直接关联,且不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审查结果,但如果存在可疑情况或潜在风险,审查人员可能会要求涉密人员作出解释或采取进一步的调查措施。
解答:不一定,审查人员会重点关注技术方案的整体来源和创新性,以及参考国外技术资料的方式和程度,如果参考的部分是对公开技术的合理借鉴和改进,且核心技术仍为中国境内自主研发完成,同时在申请文件中明确说明了参考的来源和范围,一般不会仅因参考了国外公开资料而否定整个申请的保密审查通过,如果参考的内容涉及国外未公开的关键技术或敏感信息,且可能影响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那么该申请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审查或无法通过保密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