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停止侵权之诉的概念
停止侵权之诉是指当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且侵权行为仍在持续或存在即将再次发生的现实危险时,权利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侵权人停止实施侵权行为的一种民事诉讼,其目的在于及时制止侵权行为,防止损害的进一步扩大,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二、常见的适用情形
侵权行为类型 | 具体示例 |
知识产权侵权 | 如商标侵权中,他人未经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权利人可提起停止侵权之诉,要求侵权方停止生产、销售等侵权行为;专利侵权时,若他人擅自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专利产品等,专利权人也可通过该诉讼维护权益;著作权侵权方面,未经授权复制、传播他人作品等行为,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有权请求停止侵权 |
人格权侵权 | 例如他人侵犯姓名权,盗用、冒用他人姓名进行活动,姓名权人可起诉要求停止侵权;侵犯名誉权,通过散布不实信息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的,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行为,如停止传播不实言论等 |
物权侵权 | 当他人非法占有、使用、处分他人的不动产或动产,妨害物权人行使权利时,物权人可提起停止侵权之诉,要求侵权人返还财产、停止对物的侵害行为等,比如邻居私自占用他人房屋外的通道,房主可要求其停止占用 |
三、诉讼流程
(一)准备阶段
1、收集证据:这是关键的第一步,需要收集能够证明侵权行为存在、自己享有相关合法权益以及侵权行为给自己造成损害等方面的证据,例如在商标侵权案件中,要收集侵权商品的图片、销售记录、商标注册证书等;在人格权侵权案件中,要保存好相关的聊天记录、视频音频资料等能证明侵权事实的证据。
2、确定被告:明确实施侵权行为的主体,包括自然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等信息,或者法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等工商登记信息,确保有明确的诉讼对象。
3、撰写起诉状:起诉状应包含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具体的诉讼请求(明确要求被告停止何种侵权行为)、事实和理由(阐述侵权行为的发生过程、依据的相关法律规定等)。
(二)立案阶段
将准备好的起诉状和证据材料提交给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具有管辖权,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
(三)审理阶段
1、开庭审理:法院受理案件后,会通知双方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等,在庭审过程中,原告要充分举证证明自己的主张,被告可以进行答辩和质证,双方还可以围绕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辩论。
2、法院判决:法院根据双方提交的证据和庭审情况,判定是否存在侵权行为,若认定侵权成立,会下达停止侵权的判决,明确侵权人需要停止的具体侵权行为等内容。
(四)执行阶段
如果侵权人按照判决自觉停止侵权行为,案件至此结束,但若侵权人拒不执行判决,权利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如对侵权人处以罚款、拘留等,以确保判决得以有效执行。
四、与其他诉求的关系
在侵权之诉中,停止侵权往往与其他诉求共同出现,以全面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例如赔偿损失诉求,是要求侵权人对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等进行赔偿;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诉求常用于人格权侵权案件,旨在消除侵权行为给被侵权人带来的不良影响,恢复其社会评价;还有赔礼道歉诉求,适用于侵害人身权益等情况,通过公开或私下的方式让侵权人向被侵权人赔礼道歉,弥补被侵权人的精神损失等。
五、不适用停止侵权责任的情形
(一)权利已失效
如果在判决做出时,所涉及的权利已经不再有效,由于侵权成立的基础已不存在,那么停止侵权的请求通常不会得到支持,比如专利侵权诉讼中,专利有效期届满后,虽然对于有效期内的侵权行为可以追究损害赔偿等责任,但一般不再支持停止侵权的诉讼请求。
(二)侵权已停止
若有证据证明侵权人在被起诉前或诉讼中已经自行停止了侵权行为,法院一般不会再判决停止侵权,不过可能会在事实认定中对此作出说明,但这种情况在实践中相对较少,因为被控侵权人往往更倾向于主张不侵权而非主动提供已停止侵权的证据。
(三)公共利益考量
当停止侵权可能会造成当事人之间的重大利益失衡,或者有悖于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实际上无法执行时,法院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利益衡量,可能不判决停止行为,而是采取更充分的赔偿或者经济补偿等替代性措施来处理纠纷,例如在某些涉及环保等公共利益的案件中,虽然存在侵权行为,但综合考虑后可能不会简单判令停止侵权。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一:在提起停止侵权之诉时,如果侵权行为处于隐蔽状态难以发现怎么办?
答:这种情况下,权利人可以先通过一些合理途径去调查收集证据,比如借助专业的调查机构(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或者向相关行业组织、监管部门等寻求协助获取线索,也可以根据已有的一些初步证据先向法院申请诉前禁令,要求侵权人暂时停止相关行为,以便为自己进一步调查取证争取时间,待证据充分后再正式提起停止侵权之诉,不过申请诉前禁令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情况紧急且被侵权方很可能胜诉等。
问题二:停止侵权之诉判决后,如何监督侵权人是否真的停止了侵权行为?
答:权利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监督,一方面可以自行观察,看侵权行为是否还在继续,比如定期查看侵权人的经营场所、相关产品或服务等情况,也可以借助一些外部力量,例如向市场监管部门等反映情况,请求其协助监督检查;或者利用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行业自律机制,让同行帮忙留意监督,如果发现侵权人违反判决继续实施侵权行为,要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保留好相关证据,以便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