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保护范围
一、权利保护范围
权利保护范围是指法律对特定权利提供保护的界限和程度,它明确了权利主体在何种情况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依法享有其权利并获得法律救济,不同类型权利的保护范围各有特点,如知识产权中的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等,其保护范围的确定涉及多种因素和原则。
二、专利权保护范围
1、确定原则
以权利要求为准:《专利法》第59条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这意味着权利要求的字面意义是确定保护范围的基础,但说明书及附图可辅助理解权利要求中不清楚的部分。
主题与特征分析:将权利要求分解为若干个最小可解读单元或特征,包括“主题”“不清楚特征”和“清楚特征”,对于“清楚特征”,需进一步确定其含义,可通过内部证据(如说明书明确定义)、外部证据(如官方程序中的明确解释)或工具书等公知文献来确定。
2、解释方法
内部证据优先:首先依据专利说明书及其附图对权利要求的内容进行解释,因为其中可能包含对权利要求的特别界定或相关解释。
结合相关文件:运用说明书及附图、权利要求书中的相关权利要求、专利审查档案进行解释;还可结合工具书、教科书等公知文献以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来解释。
3、特征范围的确定
无争议固有范围特征:如数值范围特征等,通常是被告双方均无争议的特征,范围唯一确定。
可能扩大范围的特征:适用等同原则、公平原则等,结合现有技术及本领域人员的理解,可一定程度上扩大保护范围。
可能缩小范围的特征:基于捐献原则、禁反言原则等,可对某些特征的保护范围进行缩小。
可能扩大范围的主题:若发明点基本相同且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可将保护主题扩大到更广的范围。
三、基本权利保护范围
1、法律上形成的保护范围:主要由立法界定,先确定基本权利的核心,围绕核心形成保护范围,同时考虑国家履行基本权利保障义务的可能性。
2、事实上形成的保护范围:宜采狭窄的界定思路,并对保护范围的事实领域和保障领域分别进行解释,基本权利的内在限制是其保护范围的固有边界,不可逾越,否则会导致立法违宪或解释违宪的后果。
四、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如果专利的权利要求存在多种解释,如何确定其保护范围?
回答:当权利要求存在多种解释时,应遵循以下步骤确定保护范围:
依据专利说明书及其附图对权利要求的内容进行解释,使其合理、清楚地反映出专利的保护范围。
运用说明书及附图、权利要求书中的相关权利要求、专利审查档案进行解释。
结合工具书、教科书等公知文献以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进行解释。
问题2:在合宪性审查中,如何判断国家对基本权利的干预是否在保护范围内?
回答:在合宪性审查中,判断国家对基本权利的干预是否在保护范围内,主要通过以下步骤:
第一阶段审查基本权利的保护范围,即公民的行为是否受到某个基本权利的保护,这包括人的保护范围、事的保护范围、地域保护范围、时间保护范围和功能保护范围等。
第二阶段审查国家是否对落入该基本权利保护范围的行为、状态或制度进行了干预,这需要考虑是否存在本国国家机关的行为,基本权利是否受到事实上的损害或者受到威胁,该损害或威胁能否归责于本国国家机关的行为。
第三阶段审查国家的干预是否具备宪法上的正当性,包括形式正当性和实质正当性,只有当国家对基本权利的干预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审查时,才能被认为是在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