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构成侵权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未获商标权人许可,擅自使用其商标;二是侵犯了商标权人的专用权或独家代理权;三是进口的商品与国内授权商品存在实质性差异。
进口构成侵权的多种情形及分析
一、侵犯知识产权
侵权类型 | 具体说明 | 举例 |
商标权侵权 | 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进口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消费者混淆误认,国内某知名运动品牌“李宁”的商标,若国外商家未经授权,生产并进口带有与“李宁”商标高度相似的标志的运动服装到国内销售,就可能构成商标权侵权。 | |
专利权侵权 | 进口的商品涉及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在国内已获得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独特创新设计的电子产品,其技术在国内已申请并获得专利,若国外企业未经许可进口该类产品到中国,就侵犯了国内的专利权。 | |
著作权侵权 | 未经著作权人同意,进口的商品包含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如书籍、软件、影视作品等,某部热门电影在中国拥有版权,若其他国家的商家未经授权进口该电影的光碟进行销售,便构成著作权侵权。 |
二、违反海关规定和贸易管制
违规类型 | 具体说明 | 举例 |
逃避关税 | 通过低报价格、伪报商品名称等方式,减少应缴纳的进口关税,将实际价值较高的高档化妆品伪报为价值较低的普通日用品,以降低关税缴纳金额。 | |
违反禁运、限购等管制措施 | 国家出于战略安全、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等原因,对某些特定商品实施禁运或限购政策,若违反这些规定进口相关商品则构成侵权,某些珍稀动植物及其制品受到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的保护,禁止进口,若有人私自进口此类物品,就会违反相关规定。 |
三、不正当竞争
表现形式 | 具体说明 | 举例 |
商业诋毁进口商品 | 进口商通过不实信息传播等手段,诋毁国内同类产业的商品声誉,以达到推广自己进口商品的目的,进口某品牌的洗发水商家,恶意传播国内其他品牌洗发水含有有害成分等虚假信息,影响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信任,进而推销自己的进口产品。 | |
倾销进口商品 | 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口商品,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国外某钢铁企业以远低于其本国市场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向中国大量出口钢材,导致国内钢铁企业市场份额急剧下降、经营困难等情况。 |
四、违反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要求
违规情况 | 具体说明 | 举例 |
不符合国家标准 | 进口的商品未达到中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标准,进口的某些儿童玩具不符合中国关于玩具材质中有害物质限量的国家标准,可能对儿童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 |
缺少必要认证 | 对于一些需要特定认证才能进口销售的商品,如医疗器械、电器产品等,未取得相应的认证却擅自进口,进口的一批医疗器械没有获得中国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就进入国内市场销售。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一:如果进口商品只是少量用于个人使用,是否也会构成侵权?
解答:一般情况下,少量进口用于个人合理自用且符合相关规定的商品通常不构成侵权,但如果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等特殊情况,即使少量也可能存在问题,个人从国外购买少量盗版书籍用于自己阅读,虽然量少,但仍然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权利,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是个人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书籍后携带入境供自己使用,则是合法的。
问题二:如何判断进口商品的倾销行为是否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
解答:判断倾销是否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通常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国内产业的销售数量、市场份额、利润水平等是否出现明显下降;国内产业的产能利用率是否降低;就业情况是否受到影响,如工人失业或工资水平下降;以及国内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是否因进口商品的冲击而显著降低等,相关部门会通过详细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估来做出准确判断,若某国内产业原本盈利状况良好,但在大量低价进口商品冲击下,销售额大幅下降、工厂开工不足、工人裁员增多等,就可能被认定为倾销造成了实质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