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
PAT即儿科评估三角法(Pediatric Assessment Triangle),是美国儿科学会提出的一种快速诊断方法,用于在接触到患儿时迅速通过患儿的意识形态、呼吸功能以及皮肤颜色进行初步病情评估。
2、
外观(Appearance)
反应能力:观察患儿与年龄、发育阶段相关的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能力,例如婴儿查体的配合度,与父母或其他看护者的互动情况,能否给予安抚,眼神是否正常或凝视,能否正常说话或哭闹不止等。
TICLS概括:包括Tone(配合程度)、Interactiveness(互动)、Consolability(可安抚)、Look or Gaze(注视或凝视)、Speech or Cry(说话或哭闹)。
呼吸(Work of Breathing)
呼吸做功:观察患儿呼吸时胸部和腹部的起伏动作,是否存在呼吸困难的表现,如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三凹征等,呼吸频率也是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正常呼吸频率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呼吸形式:关注呼吸的节律是否规整,有无喘息、呻吟、呼吸暂停等异常呼吸形式。
循环(Circulation)
皮肤颜色:检查患儿的皮肤颜色,特别是黏膜、甲床和口唇的颜色,判断是否存在苍白、发绀、灰暗等情况,这有助于了解患儿的外周血液循环状况。
脉搏:触摸患儿的脉搏,评估其强度、节律和频率,对于年幼的儿童,可通过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来感知脉搏,脉搏的强弱和快慢可以反映患儿的心脏输出量和血液循环状态。
3、临床应用
常被儿科临床用在急诊患儿的预检分诊环节,预防候诊期患儿出现病情急剧恶性化发展,对提高儿科工作效率和医疗资源利用水平意义显著。
4、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PAT评估中,如何判断患儿的呼吸频率是否正常?
回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正常呼吸频率有所不同,新生儿每分钟呼吸频率约为4060次;1岁以内婴儿每分钟约为3040次;23岁幼儿每分钟约为2530次;47岁学龄前儿童每分钟约为2025次;8岁及以上儿童每分钟约为1820次,在进行PAT评估时,应根据患儿的实际年龄来判断其呼吸频率是否正常,超出或低于相应年龄段的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存在呼吸功能异常。
问题:如果患儿在PAT评估中出现皮肤发绀,可能是什么原因?
回答:患儿在PAT评估中出现皮肤发绀,可能是由于外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肺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阻塞等,当患儿出现皮肤发绀时,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应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