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和鹿茸作为两种名贵的中药材,各自拥有独特的分类方式和丰富的药用价值,以下是对它们的详细分类说明:
人参的分类
1、按生长环境分类
野山参:野生的人参,生长在自然环境中,无人工干预,其形态特征为芦头(根茎)细长,主根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质地坚实,断面呈黄白色,有特有的“铁线纹”(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须根细长且清晰不乱,有较多的珍珠点(细小的疣状突起),野山参药效最佳,但数量稀少,价格昂贵。
林下参:将人参幼苗或种子播种到森林下,模拟野生环境生长,其外形与野山参相似,但芦头较野山参短,芦碗稀疏,间距宽,主根色白体胖,质地嫩,须条清少但茂盛,无野山参的铁线纹和珍珠点。
移山参:由人工将园参幼苗或林下参幼苗移植到山林中培育,其特点是具有部分野山参的特征,但芦头、主根等形态与野山参仍有差异,如芦头可能不如野山参细长,主根形状也有所不同。
园参:完全通过人工种植培育,产量较大,其主根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灰黄色,上部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纹,下部有支根2至3条,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园参的质地相对较疏松,药用价值低于野山参。
2、按产地分类
国产人参:主要产于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区域,以吉林抚松、长白、靖宇、敦化、桦甸等地为主,抚松被誉为“人参之乡”,所产人参品质优良。
朝鲜半岛人参(高丽参):产于朝鲜半岛,其主根笔直单一,很少分叉,经朝鲜民族九蒸九晒工艺加工而成,最好的高丽参选自六年以上完全成熟的高丽人参,俗称“六年根”,质地坚实,气味浓郁,切开后呈半透明状。
西洋参: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现我国也有栽培,加拿大产的称加拿大西洋参,美国产的称美国花旗参,两者虽同种,但因气候影响,美国花旗参的参面横纹比加拿大参更明显,有效成分含量也较高。
日本东洋参:日本产的人参,因国土面积有限,适合种植的土地少,产量和出口量较少。
俄罗斯人参:俄罗斯地广人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基本不准许采挖野生人参,但在远东地区有许多野山参自然保护区。
3、按加工方法分类
生晒参:园参加工而成,由鲜人参洗净后晒干或烘干,其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根据加工时是否去皮、是否完整等因素,又可分为全须生晒参、白直须、白弯须、白混须等。
红参:将刷洗干净的鲜参除去不定根(艼)和支根后,蒸3小时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其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明显的纵皱纹,红参又分为红直须、红弯须、红混须等。
白糖参:取鲜人参加工,包括顺针、浸糖等步骤,其表面呈黄白色,有糖样的结晶,质重,白糖参又分为白直须、白弯须、白混须等。
鹿茸的分类
1、按茸体分枝形状分类
二杠茸:具有一个分枝的花鹿茸称为二杠茸,其质地较嫩,茸毛细腻光洁,质量较好。
三岔茸:具有两个分枝的花鹿茸称为三岔茸,由于生长时间较长,颜色较深,质地较老。
单门:具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为单门。
莲花茸:具有两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为莲花茸。
三岔茸:具有三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为三岔茸。
四岔茸:具有四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为四岔茸。
2、按采收方法分类
锯茸:多呈圆柱状分枝,枝顶钝圆,每年可采两次,第一次采的称为头茬茸,质量较好;第二次采的称为二茬茸,质量较次,锯茸的茸毛细腻柔软、排列分布规整,锯口多为椭圆形。
砍茸:系连头骨之茸,茸角与脑骨相连处呈环状膨大,砍茸的表面粗糙或具突起的小疙瘩(钉),脑骨前端多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骨分列两旁(俗称“虎牙”)。
人参和鹿茸作为传统中药材中的瑰宝,因其生长环境、产地、加工方法及采收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分类,这些分类不仅反映了它们各自的特性和价值,也为中医药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