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酥的定义
广义定义:酥是一种食物的口感和质地特征,当人们咬下或咀嚼某种食品时,如果它容易碎裂、口感松脆且带有一定的干燥感,就可以用“酥”来形容,常见的桃酥饼干,其质地酥脆,轻轻一咬就会碎成小块。
狭义定义(在烹饪领域):在烹饪中,“酥”通常是指经过特定烹饪方法处理后食材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比如油炸、烘焙等方式可以使食材表面形成一层酥脆的外壳,而内部保持相对柔软的质地,像炸酥肉,外皮金黄酥脆,内部肉质鲜嫩多汁。
二、酥在不同食品类别中的体现
(一)糕点类
桃酥
原料:主要原料包括面粉、糖、油、小苏打等。
制作过程:将原料混合搅拌成面团,然后分成小块,揉成圆形,放入烤箱烘烤而成。
酥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油脂,并且在烘烤时面团中的水分蒸发,形成了疏松多孔的结构,从而使桃酥具有酥脆的口感。
苏式月饼
原料:主要有面粉、油、糖、核桃仁、瓜子仁等馅料。
制作过程:分为水油皮和油酥皮两部分制作,先将水油皮和油酥皮分别制作好,然后将油酥皮包入水油皮中,擀开后再折叠,重复几次后包入馅料,最后烘烤而成。
酥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其酥层是由于水油皮和油酥皮在烘烤过程中,油脂受热融化,在面团中形成分层结构,使得月饼口感酥松。
(二)肉类加工类
酥肉
原料:通常选用五花肉,还有鸡蛋、淀粉、面粉、盐、花椒粉等调料。
制作过程:将五花肉切成薄片,用盐、花椒粉等调料腌制后,裹上面糊(由鸡蛋、淀粉、面粉调制而成),然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捞出。
酥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经过油炸后,肉片表面的面糊迅速凝固并形成一层酥脆的外壳,而内部的肉质因为腌制和油炸的过程变得鲜嫩多汁,外酥里嫩是其特点。
腊肉
原料:主要是猪肉,经过腌制、晾晒等工艺制作而成。
制作过程:将猪肉用盐、花椒等调料腌制一段时间,然后挂在通风处晾晒,使猪肉中的水分逐渐蒸发。
酥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在晾晒过程中,猪肉的纤维结构发生变化,肉质变得紧实,烹饪时,如蒸煮后,腊肉的质地会变得酥软,这种酥软是在腌制和晾晒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口感。
(三)坚果类
腰果
原料:腰果本身。
加工方式:一般经过炒制或者油炸等加工方式。
酥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腰果含有丰富的油脂,在炒制或油炸过程中,腰果内部的水分蒸发,同时油脂分布更加均匀,使得腰果口感酥脆。
三、相关问题与解答
(一)问题1
问题:为什么有些面包不是酥的?
解答:面包的质地主要取决于其制作工艺和原料配方,大多数普通面包是通过发酵面团制作的,发酵过程中酵母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形成蓬松的蜂窝状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柔软而有弹性的,而不是酥脆的,虽然有一些面包(如可颂面包)在制作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黄油,通过分层的工艺可以产生一定的酥脆口感,普通面包的主要特点是柔软,而非酥脆。
(二)问题2
问题:如何让油炸食品保持酥脆的口感?
解答:要使油炸食品保持酥脆口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控制油温,合适的油温能够确保油炸食品在炸制过程中迅速形成酥脆的外壳,同时又不会因油温过高而导致内部焦糊,不同的食材需要不同的油温,例如炸花生米,油温大概在150 160℃左右比较合适,二是复炸,对于一些已经炸过一次的食品,进行复炸可以进一步去除多余的水分,使外壳更加酥脆,不过要注意复炸的时间不能过长,以免食品颜色过深或者产生有害物质,三是可以在炸制后尽快食用,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食品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失去酥脆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