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恶意抢注是以获取不当利益或阻碍竞争为目的,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将他人享有权利或权益的标志或社会公共领域标志符号抢先注册为商标的行为。
一、定义
商标恶意抢注是指以获利等为目的,用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在该领域或相关领域中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域名或商号等权利的行为。
小标题 | ||
起因 | 抢注人恶意:明知某商标小有名气但未注册,便抢先注册,并无实际使用目的。 商标使用者缺乏保护意识:未及时注册已使用或准备使用的商标,给抢注者可乘之机。 国外企业轻视中国市场:部分国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低,未在中国注册其品牌,导致被抢注。 | |
特点 | 傍名牌现象多:抢注与知名品牌相似的商标,以达到傍名牌、搭便车获利的目的。 涉及范围广:包括国内和国际的商标、域名、商号等权利。 | |
危害 | 浪费商标资源: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抢注占用大量商标资源,导致真正需要的人无法注册。 侵犯商标权益:截断原商标使用者的商誉积累,侵犯其商标性利益。 损害消费者权益:导致消费者混淆和误认,购买到不符合预期的产品。 | |
防御措施 | 注册防御性商标:企业为扩大基础商标保护范围,防止在其他品类上被抢注而进行的注册。 强化商标保护意识:及时注册和使用商标,避免给他人可乘之机。 加强法律监管:采用注册制和使用制相结合的标准,发挥“诚信条款”作用,遏制恶意抢注行为。 | |
典型案例 | 同仁堂:曾被恶意抢注其商标,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身权益。 联想:在电脑品类外的其他商品方面也遭遇过商标被抢注的情况。 王致和:其商标在海外被抢注,引发了对商标国际保护的关注。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如何判断一个商标是否属于恶意抢注?
回答:判断商标是否属于恶意抢注,主要看申请人是否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且采用了不正当手段,具体表现为,将他人已经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作为自己的商标提出申请,这种行为侵占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注册成功,会利用其注册商标的占用权,禁止他人使用原本属于自己的商标或高价转让、许可使用该商标,甚至可能提起侵权诉讼。
问题2:如果发现自己的商标被恶意抢注了,应该怎么办?
回答:如果发现自己的商标被恶意抢注,首先应确认自己对该商标是否拥有在先使用权,即是否在抢注者之前已经使用了该商标,并且该商标在当地或相关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包括商标使用的证据、宣传资料、销售记录等,证明商标是自己在先使用的,并且具有显著性和识别性,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向商标局提出异议或申请撤销抢注者的商标注册,也可以寻求专业的法律援助,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