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用途分类
日用陶瓷:如餐具(碗、盘、碟、杯等)、茶具(茶壶、茶杯、茶托等)、缸、坛、盆、罐等,用于日常生活的饮食、储存等功能。
艺术陶瓷:包括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相框、壁画、陈设品等,主要作为装饰品或艺术品存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工业陶瓷
建筑陶瓷: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地砖等,用于建筑物的建造和装饰。
卫生陶瓷:像陶瓷马桶、浴缸、洗脸盆等,用于卫生间等场所。
化工陶瓷:可制作成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反应锅的耐酸砖等,应用于各种化学工业中。
电瓷: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电机用套管,支柱绝缘子,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以及电讯用绝缘子等。
2、按所用原料及坯体的致密程度分类
粗陶:一般用含杂质较多的黏土制成,质地较粗糙,吸水性大。
普通陶器:采用一般黏土成型,烧制后断面颗粒较粗糙,气孔较大,表面施釉,制作相对不够精细。
细陶器:选用优质黏土为原料,经过精细加工和烧制,断面颗粒细,气孔较小,结构均匀,施釉或不施釉均可,制作较为精细。
炻器: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通常用陶土制成,但烧结程度较高,胎体较致密,基本不透光,有一定的吸水性。
半瓷器: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其玻化程度较高,结构致密,断面呈石状或贝壳状,吸水率较低,透光性较好。
瓷器:主要由瓷石矿等原料制成,胎体玻化程度高,结构致密细腻,断面成石状或贝壳状,基本不吸水,透光性好,敲击时声音清脆。
3、按年代分类
远古瓷器:如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等,具有时代较早、工艺相对简单的特点。
汉代瓷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造型和装饰逐渐丰富。
唐代瓷器:唐代是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越窑青瓷闻名遐迩,邢窑白瓷也独具特色。
宋代瓷器: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产品各具特色,工艺精湛。
元代瓷器:元代瓷器在装饰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如青花瓷的兴起,成为瓷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明代瓷器:明代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更加多样化,景德镇的瓷器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青花瓷、五彩瓷等都有很大的发展。
清代瓷器:清代瓷器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和发展,粉彩瓷、珐琅彩瓷等新品种的出现,使瓷器的装饰更加华丽精美。
4、按工艺分类
青花瓷:运用钴料在瓷器胎体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施一层透明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与白色胎体的鲜明对比,清新淡雅。
白瓷:以其洁白如玉的色泽而受到喜爱,制作工艺要求高,需要精选高岭土等原料,严格控制烧制温度和气氛。
粉彩瓷:是在白瓷的基础上,用玻璃白打底,再用各种彩色颜料绘制图案,经低温烘烤而成,色彩柔和,画面细腻。
雕刻瓷:通过在瓷器表面进行雕刻和浮雕装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雕刻工艺精湛,纹饰精美。
以下是两个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为什么说瓷器制作属于工艺美术范畴?
解答:瓷器制作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器具的制作过程,更是一门融合了艺术创作和手工技艺的艺术形式,从拉坯、利坯到印坯、注浆等成型方法,再到施釉、装烧等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瓷器的造型设计、装饰图案等方面也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瓷器制作被视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工艺美术门类。
问题2:瓷器制作过程中的烧制环节对最终成品有何影响?
解答:烧制是瓷器制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最终成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烧制温度、气氛和时间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瓷器的物理性能和外观效果,高温烧制可以使瓷器的胎体更加致密、坚硬,提高其机械强度;而还原气氛烧制则能使某些金属元素呈现特殊的颜色和光泽,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还会影响釉层的熔化和流动,从而形成不同的釉色和质感,精确控制烧制条件对于获得高质量的瓷器成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