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是一种由碳、氮、氧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CO(NH2)2,它是哺乳动物和某些鱼类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产物。
基本信息
化学式:CO(NH2)2
分子量:60.06 g/mol
密度:1.335 g/cm³
熔点:132.7°C
沸点:196.6°C(在标准大气压下)
外观:白色晶体或粉末
溶解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醚和氯仿
发展历程
1773年,伊莱尔·罗埃尔首次从尿液中分离出尿素,1828年,弗里德里希·维勒通过无机物质氰酸铵与硫酸铵的人工合成得到了尿素,这是第一次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应用领域
医学领域
1、皮肤科应用:含有尿素的药剂用于提高皮肤湿度,如非手术摘除的指甲使用的封闭敷料中含有40%的尿素。
2、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利用尿素酶分解尿素生成氨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检测。
农业领域
1、肥料:尿素是高浓度氮肥,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
2、畜牧业: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添加剂。
工业领域
1、化工原料:用于生产三聚氰胺、脲醛树脂、水合肼等产品。
2、金属加工:在钢铁和不锈钢的化学抛光中有增光作用,并在金属酸洗中用作缓蚀剂。
实验室应用
1、蛋白质变性剂:尿素能非常有效地使蛋白质变性,提高某些蛋白质的可溶性。
贮存注意事项
尿素易吸湿结块,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相关问题与解答
1、尿素是如何合成的?
尿素可以通过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具体方法是将经过净化的氨与二氧化碳按摩尔比2.8~4.5混合,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铵,然后经分解、吸收转化后,结晶并分离干燥得到尿素。
2、尿素在农业中的应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尿素应在作物的需肥期前4~8天施用,防止随水流失,施用时应深施覆土,避免表施引起氨的挥发,在造粒过程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因此需要控制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