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商标作为企业品牌与信誉的核心载体,其价值日益凸显,企业或个人通过商标注册证获得了商标的专用权,而如何将这一无形资产转化为市场效益,商标授权便是一条至关重要的途径,究竟谁拥有资格,凭借手中的商标注册证授权他人使用呢?这其中涉及明确的法律主体、规范的授权流程以及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核心授权方:商标注册人
最根本、最明确的答案是:只有商标注册人,才有权授权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 这里的“商标注册人”是指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核准,获得《商标注册证》的法人、非法人组织或者自然人,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几类主体:
- 企业: 包括各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这是最常见的商标注册人类型,企业将商标作为自身品牌的核心资产进行运营和管理。
- 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 如学校、医院、基金会等组织,为了标识其服务或特定活动,也可以注册商标并进行授权。
- 个体工商户或自然人: 个体经营者或个人同样有权申请商标注册,并在注册成功后,以个人名义授权其他主体使用其商标。
商标注册证是证明其拥有该商标专用权的唯一合法凭证,任何未经注册人许可,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均构成商标侵权,任何授权行为的源头,都必须追溯到这张证书的合法持有者。
授权的法律形式:商标使用许可合同
商标授权并非口头约定或一纸简单声明,而是需要通过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来确立,这份合同是连接授权方(许可人)与被授权方(被许可人)的法律纽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份规范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通常应包含以下核心条款:
- 许可使用的商标名称和注册号。
- 许可使用的商品或服务范围(必须在核定使用的商品/服务范围内)。
- 许可使用的地域范围。
- 许可使用的期限。
- 许可使用费的数额及支付方式。
- 商品质量监督条款。
- 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
签订书面合同,不仅是对双方权益的保障,也是后续进行法律备案的基础。
授权的类型与区别

根据被许可人获得权利的大小以及许可人是否保留使用权,商标使用许可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下表进行对比:
| 许可类型 | 许可人(注册人)使用权 | 被许可人使用权 | 是否可再授权给第三方 |
|---|---|---|---|
| 独占使用许可 | 不可使用 | 在约定范围内独家使用 | 通常不可,除非合同另有约定 |
| 排他使用许可 | 可以使用 | 在约定范围内使用,排除其他第三方 | 不可 |
| 普通使用许可 | 可以使用 | 在约定范围内使用,许可人还可授权其他多家被许可人 | 不可 |
选择何种许可类型,取决于许可人的市场战略、品牌管理需求以及与被许可人的合作深度。
授权的关键步骤与法律义务
一份有效的商标授权,除了签订合同外,还需履行关键的法律程序,并承担相应的法定义务:
-
向商标局备案: 根据《商标法》规定,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应当报商标局备案,虽然备案并非合同生效的前提条件,但经过备案的许可合同可以对抗善意第三人,这意味着,如果许可人就同一商标与多人签订了许可合同,经过备案的被许可人将获得更强的法律保护,备案是保障交易安全的重要步骤。
-
许可人的质量监督义务: 法律明确规定,许可人应当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这是为了防止因被许可人的产品质量问题而损害商标声誉,许可人若未尽到监督义务,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需承担连带责任。
-
被许可人的标明义务: 被许可人必须在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上标明自己的名称和商品产地,这一规定旨在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使其清楚商品的真正来源,避免市场混淆。

能够凭借商标注册证进行授权的,唯有其合法的注册人,这一授权行为必须通过严谨的书面合同予以确认,并根据商业需求选择合适的许可类型,履行备案手续、恪守质量监督与身份标明等法定义务,是确保商标授权合法、有效、安全运行的基石,也是维护品牌价值长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相关问答 (FAQs)
问题1:我是公司的股东,可以直接使用公司的注册商标吗?
解答: 不可以,公司的注册商标是公司的法人财产,而非股东的个人财产,股东的身份赋予您的是对公司资产的所有者权益,但并不代表您可以随意支配和使用公司的具体某项资产,包括商标,如果您或您控制的其他企业需要使用该商标,必须与公司签订正式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明确许可范围、期限和费用,并按规定进行备案,否则,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滥用公司资产,甚至构成商标侵权。
问题2:如果一个商标还没有注册,可以授权他人使用吗?
解答: 可以,但法律效力与注册商标的授权有天壤之别,对于未注册商标,您与他人签订的“授权”合同本质上是一份普通的“技术服务合同”或“品牌合作协议”,而非法律意义上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这种授权无法获得《商标法》的强力保护,不能对抗任何善意第三方,也无法向商标局备案,一旦他人将该商标抢先注册,原授权人将面临极大的法律风险,其授权基础也会随之丧失,从长远和稳健的角度看,应先完成商标注册,再进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