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不适格导致的无效
情形 | 具体表现 | 示例 |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法律行为 |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因其不具备以自身意思表示设定权利义务的能力,所实施的行为自始无效。 | 5岁的儿童独自用压岁钱购买价值数千元的手机,该购买行为无效。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超出能力范围且未经追认 | 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实施与其年龄、智力或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若未获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则无效。 | 15岁的中学生未经父母同意签订万元借款合同,父母拒绝追认时,该合同无效。 |
意思表示不真实造成的无效
(一)受欺诈而作出的意思表示
一方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告知虚假信息,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此作出违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二手车商隐瞒车辆重大事故历史,买家误以为是正常车况而购买,此时买家有权主张合同无效。
(二)受胁迫产生的意思表示
以给对方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愿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甲威胁乙说若不低价转让房产就伤害其家人,乙被迫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三)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
双方当事人明知或应知其行为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仍故意合谋实施,如债务人与关联方虚构债务,通过诉讼转移财产逃避对债权人的清偿责任,该虚假债权债务关系无效。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
这里的“强制性规定”指效力性强制性规范,而非管理性规定。
-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不得用于非农业建设,若村民小组将耕地出租给企业建厂,所签租赁合同因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而无效;
-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具备相应资质等级,无资质单位承包工程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
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常见类型包括: |类型|举例|后果| |||| |危害家庭伦理|代孕协议(将女性子宫工具化)、断绝亲子关系的声明|自始无效| |损害社会道德风尚|以恋爱为名索取巨额财物的“彩礼贷”协议|不受法律保护| |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职业打假人明知商品无质量问题仍恶意索赔的约定|无效|
标的物违法或不可能实现
当权利所指向的对象本身违法,或客观上无法履行时,相关权利主张无效。
- 买卖毒品、枪支等违禁品的合同,因标的物违法而无效;
- 约定“让时光倒流”“使人长生不老”的服务合同,因标的不可能实现而无效。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如果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了一份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小额购物合同(如12岁孩子买文具),是否需要法定代理人追认?
解答:不需要,根据《民法典》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此类合同直接有效,无需法定代理人追认。
问题2:某公司为规避税收,与关联企业签订虚假的货物买卖合同,该合同是否必然无效?
解答:是的,双方恶意串通签订虚假合同以掩盖逃税目的,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属于违背公序良俗且违反税收管理强制性规定的行为,该合同自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