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S欺骗的定义和原理》
定义
DNS欺骗(DNS Spoofing),也被称为DNS缓存投毒,是一种恶意的网络攻击手段,在这种攻击中,攻击者通过向DNS服务器或客户端注入虚假的DNS响应信息,使得用户在查询特定域名时得到错误的IP地址解析结果,就是让原本应该指向合法服务器的域名被错误地解析到攻击者控制的假冒服务器上。
项目 | 详情 |
---|---|
别名 | DNS缓存投毒 |
本质 | 向DNS系统注入虚假信息干扰正常解析过程 |
目的 | 将用户引导至攻击者控制的非法服务器,以实现窃取敏感信息、中间人攻击等恶意行为 |
当用户想要访问网上银行的网站时,由于受到了DNS欺骗的影响,其计算机系统获得的该银行网站的IP地址实际上是攻击者伪装成的虚假服务器的IP,用户后续的所有操作都在这个虚假的环境中进行,而毫不知情。
原理
(一)基于UDP协议的特性利用
DNS协议主要使用UDP作为传输层协议,UDP是一个无连接、不可靠的协议,它不建立正式的连接,也没有确认机制,这就为攻击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攻击者可以伪造一个看似合法的DNS响应数据包,并将其发送给目标主机,因为目标主机无法像在TCP连接中那样通过三次握手等方式来验证对方的真实性,所以可能会误认为这个伪造的数据包就是来自权威DNS服务器的正确响应。
协议特点 | 如何被利用 |
---|---|
无连接性 | 无需事先建立连接即可发送数据包,方便攻击者随意发送伪造的DNS响应 |
无可靠性保障 | 没有确认机制,目标主机难以辨别收到的DNS响应是否真实有效 |
(二)缓存机制的影响
为了提高性能,无论是本地主机还是网络中的DNS服务器都会维护一个缓存,当有新的DNS查询请求到来时,首先会检查缓存中是否有对应的记录,如果存在,则直接使用缓存中的IP地址作为结果返回,而不再去询问权威DNS服务器,攻击者正是利用这一点,先于正常的DNS服务器响应之前,将虚假的DNS记录放入目标系统的缓存中,一旦缓存被污染,后续一段时间内针对同一域名的查询都会得到错误的解析结果。
缓存相关因素 | 对攻击的作用 |
---|---|
提升效率的设计初衷 | 成为攻击者植入虚假信息的突破口,使错误解析持续生效 |
缓存过期时间 | 决定了虚假信息能在系统中留存并发挥作用时长 |
(三)序列号预测与劫持
在某些情况下,攻击者可以尝试预测DNS服务器分配给各个区域的序列号,通过对这些序列号的研究和猜测,他们能够构造出具有合理序列号的伪造DNS消息,当这样的消息到达时,接收方可能会认为这是合法的更新或者通知,从而接受其中包含的错误信息,在一些较老版本的BIND软件中,存在序列号可预测的问题,这使得当时的网络环境更容易受到此类攻击。
涉及要素 | 具体情况及影响 |
---|---|
序列号生成规则漏洞 | 部分旧版软件存在规律性的序列号分配方式,易被攻击者掌握并利用 |
接收方处理逻辑缺陷 | 基于对序列号的信任,可能接纳含虚假内容的伪造消息 |
(四)中间人位置优势
攻击者常常处于网络通信路径中的某个关键节点上,如公共网关、路由器或者其他网络设备附近,他们可以拦截正常的DNS请求和响应流量,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其中的内容,在一个局域网环境中,如果有一台恶意设备连接到交换机上,它就有机会截获其他设备的DNS交互过程,并进行相应的篡改操作。
攻击位置类型 | 实施方式及效果 |
---|---|
局域网内 | 通过接入同一网络交换设备,近距离截获并篡改DNS通信 |
广域网关键节点 | 控制骨干网路由节点,大规模影响众多用户的DNS解析 |
(五)社会工程学辅助
攻击者还会结合社会工程学的方法来增强DNS欺骗的效果,他们可能会先对目标组织进行调查,了解其常用的域名和服务模式,然后有针对性地发起攻击,或者通过发送钓鱼邮件等方式诱导用户点击链接,而这些链接指向的是已经被DNS欺骗重定向过的虚假网站,进一步提高用户上钩的概率。
社会工程手段举例 | 作用机制 |
---|---|
前期调研目标习惯 | 精准定位高价值目标及易受骗环节 |
钓鱼邮件诱导点击 | 利用人性弱点促使用户主动进入陷阱网站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如何防范DNS欺骗?
答: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防范DNS欺骗,一是使用安全的DNS服务提供商,如Cloudflare、Quad9等,这些服务商通常会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来防止缓存投毒;二是启用DNSSEC(DNS安全扩展),它可以对DNS数据进行数字签名,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三是定期清理本地DNS缓存,减少因缓存被污染而导致的风险;四是对企业网络而言,可以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及时发现并阻止异常的DNS流量。
问题2:DNS欺骗与其他类似攻击有何区别?
答:与DNS劫持相比,DNS欺骗更侧重于通过注入虚假信息来误导客户端获取错误的IP地址,而DNS劫持往往是直接控制了整个DNS服务器或者修改了其配置,强制所有查询都按照攻击者的意愿进行解析,相较于ARP欺骗,DNS欺骗影响的范围更广,不仅仅局限于同一局域网内,它可以跨越不同的网络边界,对互联网上的大量用户产生影响,ARP欺骗主要是在同一广播域内通过伪造ARP响应来实现中间人攻击,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