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应精准概括发明核心,突出创新点与技术特征,用简洁术语清晰界定保护范围,便于检索与
专利名称的核心要素
(一)技术领域关键词植入
需优先体现所属行业或应用场景,基于深度学习的医疗影像分析系统”“新能源汽车用高能量密度电池模组”,此类表述既能明确技术边界,又便于分类检索,若涉及交叉学科,可采用复合结构如“物联网+智能制造的生产调度优化装置”。
(二)创新点精准提炼
通过动宾短语突出技术突破方向,常见模式包括:
- 方法类:“一种……的方法/工艺”(如“低温等离子体辅助的表面改性处理方法”)
- 产品类:“……装置/设备/组件”(如“可折叠式多轴协作机械臂”)
- 材料类:“……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如“石墨烯增强型导电硅橡胶”) 建议使用“新型”“高效”“节能”等修饰词强化优势感知。
(三)功能特性补充说明后附加副标题进行延展解释,示例对比如下:
基础版本 | 增强版示例 |
---|---|
“自动驾驶路径规划算法” | “自动驾驶路径规划算法及动态障碍物避让系统” |
“智能水杯” | “具有水质监测与饮水提醒功能的智能保温杯” |
命名规范对照表
维度 | 合规要求 | 典型错误案例 |
---|---|---|
长度控制 | ≤25个汉字(含标点) | 《XX领域全方位解决方案》(超长) |
禁用词汇 | 避免夸大宣传用语(最佳/首创等) | “全球第一的抗癌新药制剂” |
数字使用 | 尽量用汉字代替阿拉伯数字 | “5G通信基站天线阵列”(应改为“五代移动通信”) |
符号规范 | 禁止使用特殊字符&非标准缩写 | “AI+IoT智慧农业系统”(正确写法:“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 |
实战技巧与误区规避
- 层次化设计:采用“核心技术+应用场景+效果描述”三层结构,如《基于边缘计算的工业设备预测性维护平台及异常诊断方法》
- 查重策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进行预检索,确保同领域无高度相似名称
- 国际化考量:预留英文译名兼容性,Smart Logistics Sorting System”对应中文宜选《智能化物流分拣系统》而非直译《聪明物流分类系统》
- 动态调整机制:随着研发深入,可设置备选方案池,如主选名《纳米级精度3D打印喷头》,备选《亚微米级精密成型喷嘴组件》
常见问题与解答
Q1:如何平衡专业性与通俗性?
A:优先满足技术领域的准确性要求,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大众能理解的功能描述,例如将“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优化为“高色域量子点显示模组”,既保持专业度又提升可读性。
Q2:是否允许在名称中体现产品型号?
A:根据《专利审查指南》规定,不得包含具体型号、编号等信息,但可通过参数范围间接表达性能特点,如“工作电压5V24V的宽幅输入电源转换器”,其中数值区间属于技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