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指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种或类似商品上用相同/近似商标易致混淆,含销售侵权商品及伪造标识等行为
核心定义
侵权商标是指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擅自在相同或类似商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容易导致相关公众产生混淆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侵害了权利人的专用权及合法权益。
构成要件(需同时满足)
要素 | |
---|---|
✅ 主观方面 | 行为人存在故意或过失(明知他人已注册仍恶意模仿;疏忽未尽合理注意义务)。 |
🔧 客观行为 | 包括直接生产销售侵权商品、提供仓储运输协助、印制假冒标识等全流程参与环节。 |
📐 相似性判定 | 从音形义、排列组合、整体视觉效果等多维度对比,判断是否达到“足以使普通消费者误认”的程度。 |
🏪 商品关联性 | 既涵盖同种商品上的完全相同标识,也包含跨类别但存在功能互补/消费场景重叠情形下的近似使用。 |
⚖️ 法律后果 | 需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含维权合理开支)、销毁库存等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及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
典型表现形式
① 直接假冒
▶ 例:某厂家将“NIKE”缝制在运动鞋舌标位置,包装盒也印有钩型图案。
② 傍名牌策略
▶ 例:“康帅傅”模仿“康师傅”,“六个核桃”衍生出“大个核桃”。
③ 反向混淆
▶ 例:小微企业注册与行业龙头高度相似的域名用于电商平台引流。
④ 跨境侵权
▶ 例:国内企业在海外展会上悬挂带有欧洲奢侈品牌元素的展位设计。
⑤ 隐性侵权
▶ 例:将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字号登记,如“阿里巴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特殊情形认定标准
场景类型 | 判定要点 | 举证难点 |
---|---|---|
🎨 颜色商标侵权 | 单一颜色组合具有显著特征时受保护(如蒂芙尼蓝Tiffany Blue®)。 | 需证明该颜色已通过使用获得第二含义 |
🗣️ 声音商标侵权 | “叮咚~门铃音效”“英特尔灯...等灯等灯”等听觉标识被擅自录制传播。 | 音频波形图比对与听众认知测试报告 |
🌐 域名抢注 | 恶意注册与他人驰名商标相同的网络地址进行倒卖牟利。 | 证明注册目的非正当使用而是投机炒作 |
📦 平行进口争议 | 真品货物经非法渠道流入国内市场时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存在地域性司法差异。 | 海关扣押记录与合法授权链条完整性举证 |
抗辩事由与例外情况
⚠️ 正当使用空间:
- 描述性合理使用(说明自身产品材质成分时不可避免地提及他人商标)
- 在先使用权保护(能证明在他人申请日前已持续使用的未注册商标)
- 通用名称豁免(如“U盘”成为存储设备的代名词后不再具独占性)
⚠️ 权利穷竭原则: 经商标权人授权售出的商品继续流通时,后续销售者不构成侵权(但翻新重装需谨慎评估)。
常见问题与解答
Q1:个体商户不知情销售了少量侵权商品是否需要担责?
👉 答:仍需承担责任,根据《商标法》第六十四条第二款,只有能证明合法来源且不知道侵权的情况下,方可免除赔偿责任,但停止销售的义务仍然存在,建议建立进货查验制度,留存供货方资质证明和发票。
Q2:企业名称登记时包含他人注册商标是否必然侵权?
👉 答:分情况而定,若突出使用导致公众误认为存在许可关系则构成侵权;仅作为行政区划+商号正常使用且未造成混淆的,可通过主张在先权利进行行政异议,华为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并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