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核心概念
商标持有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法定程序(如注册申请、转让或许可)获得对特定商标的专有使用权及排他性权益的法律状态,其本质是国家授予权利人对该标识在核定商品/服务范围内的垄断性控制权,他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使用相同或近似标志。
主要获取方式对比表
方式 | 适用场景 | 特点 | 典型流程 |
---|---|---|---|
原始注册 | 新创品牌首次确权 | 需经历形式审查+实质审查,周期较长;成功率受近似度影响大 | 提交申请→受理通知→公告异议期→核准发证 |
受让取得 | 企业并购、资产重组等情形 | 通过签订合同完成权利转移,需向商标局办理变更登记备案 | 签订协议→共同提交转让申请→审核通过后公示 |
继承取得 | 原权利人死亡后的法定承接 | 依据《民法典》自动生效,但仍需办理官方登记手续以完善公示效力 | 提供死亡证明+亲属关系文件→提交变更申请 |
司法判决 | 侵权纠纷或权属争议解决后 | 法院强制变更权利主体,具有终局效力 | 诉讼程序终结→凭判决书强制过户 |
解析
✅ 专用权:在注册类别内独占使用该商标标识,可禁止他人在同种/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混淆性近似标志;
✅ 许可权:有权以普通许可、排他许可或独占许可形式授权第三方使用,并收取费用;
✅ 处分权:包括质押融资(如作为贷款担保物)、投资入股、再次转让等资本化运作;
✅ 维权资格:针对侵权行为提起民事赔偿诉讼,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行政查处。
义务清单
⚠️ 持续使用义务:连续三年不实际使用可能面临撤销风险(我国《商标法》第四十九条);
⚠️ 品质管控责任:必须监督被许可方的产品服务质量,避免损害商标声誉;
⚠️ 续展义务:每十年期满前十二个月内需办理续展手续,宽展期内仍可补救但需缴纳滞纳金;
⚠️ 标注规范:使用中应标明“®”注册标记,对外宣传时不得虚假宣称驰名商标地位。
常见问题与解答
Q1: 如果公司注销了,名下商标还能保留吗?
A: 根据《商标法实施条例》,企业终止时未处置的商标将由清算组处理,建议提前办理转让至关联主体,否则可能因主体灭失导致权利失效,实践中可通过法院确认的承继主体继续维持有效性。
Q2: 个人可以持有多个不同类别的商标吗?
A: 完全可行,自然人作为申请人时,只要符合“一标多类”制度要求(即一份申请覆盖多个类别),即可同时持有跨行业的多个注册商标,例如某设计师既可注册服装类的第25类,也可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