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界定
商标侵权(Trademark Infringement)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或其他干涉、妨碍商标权人正常使用其注册商标并损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该行为破坏了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构成对知识产权的侵犯。
法律依据与判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7条,以下情形均可能被认定为商标侵权: | 序号 | 侵权行为类型 | 示例说明 | |||| | 1 | 在同种商品/服务中使用相同商标 | 仿制名牌产品的包装和logo | | 2 | 在同种商品/服务中使用近似商标 | “康帅傅”模仿“康师傅” | | 3 | 在类似商品/服务中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 | 饮料行业跨品类使用知名图案 | | 4 |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 电商平台售卖山寨奢侈品 | | 5 | 故意为侵权提供便利条件(如仓储、运输) | 物流公司参与假货配送链条 | | 6 | 反向假冒(将他人产品更换自家商标后出售) | 收购正品替换标签低价转卖 | | 7 | 其他导致公众混淆的行为 | 谐音梗、字形拆分等擦边球手法 |
典型表现形式
- 直接复制型:完全照搬权利人的图文组合、字体设计甚至色彩搭配;
- 变形模仿型:通过增减笔画、改变排版结构等方式制造视觉相似性;
- 跨类别攀附型:利用驰名商标知名度在其他关联领域注册或使用;
- 隐蔽性侵权:将主要识别部分嵌入自身标识中形成复合结构。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如何判断两个商标是否构成近似?
答:主要考量因素包括视觉整体效果、发音呼叫习惯及含义关联度,小米”与“小蜜”因读音相近易混淆即属典型例子,法院会以普通消费者的一般注意力为标准进行综合判断,若存在较高概率误认则可能认定为侵权。
Q2:企业收到侵权警告函后应如何处理?
答:建议立即停止争议行为的实施,核查自身标识与权利人注册商标的注册范围、类别差异;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律师协助评估诉讼风险,或主动协商达成许可协议,对于已造成的经济损失,可通过行政投诉或民事诉讼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