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授权的专利指处于申请阶段但尚未通过审查获得专利权的技术方案,此时其不受法律保护,仅享有申请权
定义解析
所谓“未获授权”的专利,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术语,而是指处于特定审查阶段或因不符合要求未能取得专利权的专利申请状态,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 正在审查流程中:从提交申请到最终授权前,需经历形式审查、实质审查等多个环节,在此期间,该申请尚未被批准为正式专利,因此属于“未获授权”状态,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对发明专利实行早期公开延迟审查制度,申请人可主动要求提前公布技术内容,但此时仍未获得授权。
- 被驳回的申请:若审查员认为申请不符合新颖性、创造性或实用性等授权条件,将发出驳回决定,此类申请因未满足法定标准而无法成为有效专利。
- 视为撤回的情况:如申请人逾期未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未缴纳费用等导致程序终止,也会造成申请失效,同样属于未获授权范畴。
类型 | 原因 | 法律后果 |
---|---|---|
审查中的临时保护 | 等待审批结果 | 可主张临时保护权(如发明专利公布后至授权前) |
驳回决定 | 不满足三性要求 | 完全丧失专利权获取资格 |
程序性瑕疵导致失效 | 逾期回复/缴费 | 视为自动放弃申请 |
权利差异对比
与已授权专利相比,未获授权的申请存在显著限制:
- ❌ 无排他实施权:他人可自由实施该技术方案而不构成侵权;
- ❌ 不可转让或许可:因缺乏法律效力,无法进行商业化交易;
- ⚠️ 有限披露风险:部分公开信息可能影响后续修改后的重新申报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进入公布阶段的发明专利申请(如中国PCT国际阶段),虽未获授权但已进入公众视野,此时需谨慎评估是否继续投入资源推进审查进程。
典型场景示例
某生物医药公司提交了一项创新药物化合物的结构式作为发明专利申请,在实质审查阶段,审查员引用一篇现有技术文献质疑其新颖性,若公司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提交令人信服的答辩意见,则该申请将被驳回,最终沦为“未获授权”状态,反之,若成功克服审查意见并获得授权,即可享有20年的独占期。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 如果一件专利申请已经被公开但尚未授权,能否阻止他人使用该技术?
A: 不能,只有在获得正式授权后,专利权人才有权禁止他人实施其专利技术,公开但未授权的阶段仅提供临时保护(如发明专利公布后的临时实施权),且适用范围有限。
Q2: 如何判断自己的专利申请是否属于“未获授权”状态?
A: 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进度:在中国可通过中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系统输入申请号查看当前状态;若显示为“受理”“实审”“驳回待复审”等非授权状态,均属于未获授权范畴,建议定期关注电子发文系统通知,及时响应审查意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