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指系统化记录事物的详细信息,如文献的特征与内容,常见于图书馆或学术引用
核心定义
著录是指依据特定的规则或标准,对文献、资料等信息进行系统化的记录与描述的过程,其本质是将某一对象的关键特征(如作者、标题、出版时间、载体形态等)按照规范化的格式整理成条目,便于检索、管理和利用,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及学术出版领域,是信息组织的基础工具之一。
主要构成要素(以图书为例)
字段名称 | 内容示例 | 作用说明 |
---|---|---|
题名 | 《平凡的世界》 | 标识作品名称,区分不同文献 |
作者/创作者 | 路遥 | 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及责任主体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反映出版背景与权威性 |
ISBN编号 | 978702009XXXX | 唯一标识符,实现全球精准定位 |
出版日期 | 1986年12月第一版 | 标注时间节点,辅助版本溯源与时效判断 |
页码范围 | 全书共三册,总计XX页 | 体量,评估阅读成本 |
分类号 | I247.5(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 归入特定知识体系,指导排架与检索路径 |
常见应用场景
图书馆编目
- 通过标准化著录构建馆藏目录系统,读者可借助OPAC(联机公共检索目录)快速定位所需书籍,国家图书馆采用MARC格式实现百万级藏书的数据化管理。
学术论文引用
- 遵循APA、MLA等格式规范标注参考文献,既体现学术诚信,又为研究者提供溯源路径,如:“(Smith, J. et al., 2020)”需对应完整的书目信息。
数字资源元数据处理
- 在数据库建设中,将纸质文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字段(如题名、关键词、DOI),支持跨库检索与机器可读,例如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即基于此技术架构。
版权登记与交易
- 详细的著作人信息、创作完成时间等著录项构成法律维权的基础证据链,尤其在影视改编权转让时具有契约效力。
著录vs目录编制的区别
维度 | 著录 | 目录编制 |
---|---|---|
目的侧重 | 完整描述单篇文献属性 | 汇总多篇文献形成浏览导航 |
深度要求 | 需包含全部元数据细节 | 仅提取章节标题等概要信息 |
标准化程度 | 严格遵循国际/行业标准格式 | 可根据需求灵活设计层级结构 |
典型产物 | MARC记录、EndNote条目 | 书籍前言页码列表、网站站点地图 |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为什么不同领域的著录规则存在差异?
A:由于各学科的信息需求特点不同,例如医学论文强调临床试验注册号(ClinicalTrials.gov ID),而艺术类著作更注重作品尺寸与材质说明,这种差异化设计能最大化满足专业用户的精准检索需求。
Q2:如何判断某条著录是否合格?
A:应满足三个基本条件:①完整性(无缺失必填字段)、②准确性(数据真实可靠)、③一致性(同一机构内格式统一),可通过交叉验证权威来源(如出版社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