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指申请已受理并进入审查流程,包括形式审查、实质审查等阶段,尚未获得最终授权结果
专利“在审”状态详解
定义与阶段归属
当一件专利申请提交至专利局后,若尚未完成全部审查流程且未作出最终决定(授权、驳回或主动撤回),则处于“在审”状态,此阶段涵盖从正式受理到结案前的整个周期,包括形式审查、实质审查、补正修改、答复审查意见等环节。
具体表现形式(以中国为例)
类型 | 常见标识/代码 | 说明 |
---|---|---|
新申请待分配 | “申请录入便函已发” | 刚提交材料,系统正在初始化数据,通常持续数日。 |
初步审查中 | “一通出案前准备” | 针对发明专利的新颖性、实用性等基础合规性核查;实用新型/外观进入分类阶段。 |
实质审查阶段 | “实审提案”“发实审通知” | 发明需缴纳费用启动实质审查,审查员将重点评估创造性、技术效果及权利要求合理性。 |
审查意见交互期 | “等待答复”“复审请求受理” | 申请人收到《审查意见通知书》后需在指定期限内提交书面意见或修正案。 |
事务处理暂停 | “中止”“暂缓时限” | 因费用逾期、权属纠纷等原因导致流程临时冻结,需解决问题后恢复审理。 |
不同专利类型的差异
- 发明专利:必须经过实质审查,周期较长(平均23年),期间可能多次往返沟通;
- 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仅进行初步审查,一般68个月可结案,但若涉及复杂技术争议也可能延长;
- PCT国际申请转入国家阶段:需额外处理翻译文件和补充材料,状态更新频率较低。
影响因素与变量
✅ 积极因素:及时答复审查意见、主动缩小权利范围以提高授权概率;
⛔️ 风险点:超过答复期限视为放弃修改机会,多次延迟可能导致案件积压甚至被视为撤回;
⏰ 时效参考: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承诺发明专利自优先权日起3年内审结,但实际进度受工作量影响波动较大。
申请人可采取的行动建议
行动项 | 操作要点 | 预期效果 |
---|---|---|
监控电子系统通知 | 定期登录专利业务办理平台查看最新进展 | 确保不错过官方文件送达 |
委托代理机构跟进 | 由专业顾问制定应对策略,优化答复质量 | 提升通过率,缩短审查周期 |
主动提出提前公开 | 对发明专利申请选择早日公布以加速后续流程 | 换取更早的临时保护权益 |
请求会晤审查员 | 针对重大分歧安排面对面讨论 | 直接澄清技术细节误解 |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 如果专利长期停留在“在审”状态怎么办?
A: 首先确认是否存在未处理的官方通知(如补正要求或缴费提醒),及时响应以避免程序停滞;其次可向审查部门咨询积压原因,必要时提交《加快审查请求书》并附具合理理由(如市场紧迫性证明),对于超期未决案件,还可考虑提起复审请求。
Q2: “在审”期间能否转让或许可该专利?
A: 根据中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均可依法转让或许可,但在签约时需明确约定权益归属时间节点——若交易发生在授权前,受让方仅获得未来获权后的使用权;建议同步办理著录项目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