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依据《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按功能用途、原料及字母顺序等标准划分
核心分类逻辑
-
制成品按功能用途优先归类:大多数情况下,制成品依据其主要功能和使用场景划分至对应类别,电子产品归入第9类(电子设备),家具归入第20类(家居用品),若功能交叉或无法明确判断时,则参考字母顺序或相似性进行归组;
-
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特殊处理:对于未经加工或半加工的原料,直接以组成成分作为分类基准,比如金属材料归入第6类(普通金属及其合金),木材相关产品则纳入第19类(建筑材料);
-
动态调整机制:随着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部分项目的归属可能被重新评估,如2017年“药皂”从第3类调整至第5类,反映了对商品属性认知的更新,我国还会结合本土需求补充常用商品名称,形成《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供实务操作使用。
类别范围 | 覆盖领域举例 | 典型行业关联 |
---|---|---|
第1–34类(商品) | 化学品、机械设备、日用品、服装等 | 制造业、零售业、快消品行业 |
第35–45类(服务) | 广告销售、法律咨询、教育培训、医疗护理 | 服务业、互联网平台、文化创意产业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为什么尼斯分类需要定期修订?
答:由于新技术催生新型商品、消费习惯改变导致用途扩展以及国际间法律实践的统一需求,系统必须通过动态调整确保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数字产品的出现促使相关条目新增或迁移。
问:企业如何利用尼斯分类优化商标布局?
答:申请人应基于主营业务选择核心类别,同时考虑产业链上下游的潜在风险区(如配件所在的其他类别),并借助《区分表》中的“类似群”扩大保护范围,避免因类别遗漏造成市场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