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指功能、用途、原料、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或消费对象等方面具共性的商品
定义解析
“类似商品”是商业、法律及市场监管领域常用的概念,指在功能用途、主要成分、生产工艺、消费对象或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的不同品牌或型号的产品,其核心在于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类需求,且可相互替代使用,不同厂商生产的洗发水、智能手机或家用电器均可能被认定为类似商品。
判定标准(关键维度)
维度 | 具体说明 | 示例 |
---|---|---|
✅ 功能用途 | 产品的核心作用完全一致(如清洁牙齿→牙膏类) | 电动牙刷A vs 手动牙刷B |
🧪 成分/材质 | 主要原料占比接近(食品中的糖分含量、化妆品的有效成分类型) | 两款胶原蛋白饮品均含90%鱼类提取物 |
🔧 生产工艺 | 制造流程和技术参数相似(如注塑成型的塑料玩具与同类型竞品) | 乐高积木仿制品采用相同ABS塑料注塑技术 |
👨👩👧👦 目标人群 | 针对相同年龄层、性别或职业群体设计(儿童绘本vs成人书籍不构成类似) | 婴儿配方奶粉Ⅰ段与Ⅱ段因适用月龄不同非类似 |
🛒 销售渠道 | 通过同类终端销售(超市货架摆放逻辑反映商品关联性) | 瓶装水与茶饮料常并列于便利店冷藏柜 |
💰 价格区间 | 市场定价处于同一档次(奢侈品包袋与普通帆布袋不属类似) | 千元级运动鞋之间的横向比较 |
典型应用场景
📌 商标侵权认定
当新注册的商标与已存在的驰名商标用于类似商品时,可能构成《商标法》规定的混淆风险,某企业申请“康帅傅”商标用于方便面产品,会因与“康师傅”形成类似商品关联而被驳回。
📊 市场竞争分析
企业通过识别竞品矩阵中的类似商品,制定差异化策略,如手机厂商对比同价位段机型的配置参数(处理器型号、摄像头像素等)。
⚖️ 反不正当竞争诉讼
若经营者利用广告贬低他人商品的声誉,需证明双方商品属于同一细分市场下的类似产品,两家奶茶品牌因口味配方高度重合引发纠纷。
常见问题与解答
Q1: 如何区分“互补品”与“类似商品”?
答:互补品指需搭配使用的商品(如打印机+墨盒),而类似商品具有直接替代性,判断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此消彼长的竞争格局——若A销量上升导致B下降,则为类似商品;若共同增长则为互补品。
Q2: 跨行业产品能否被认定为类似商品?
答:理论上不成立,但存在例外情况,例如智能手表同时具备健康监测和支付功能时,可能与医疗手环、电子钱包构成部分功能的重叠,此时需结合具体功能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