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审查指专利局对申请案的技术方案就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等进行全面核查,判断是否满足
基本概念解析
实质审查是专利授权流程中的关键审核环节,指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专利申请文件进行全面的技术评估,判断其是否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授权条件(尤其是“三性”: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该程序仅适用于发明专利申请,是中国专利制度中保障专利质量的核心机制。
核心特征对比表
维度 | 实质审查 | 形式审查 |
---|---|---|
适用对象 | 发明专利 | 所有类型专利(发明/实新/外观) |
审查深度 | 技术方案本质属性分析 | 格式合规性核查 |
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 文件完整性、分类号正确性 | |
耗时周期 | 通常13年(复杂案件更长) | 数周至数月 |
触发条件 | 需申请人主动请求启动 | 自动进入 |
法律后果 | 决定是否授予专利权 | 仅作初步筛选 |
审查要点详解
新颖性判定标准
- 绝对新颖性原则:自申请日以前,该技术方案未被国内外出版物公开发表、未被国内公开使用或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
- 抵触申请排除:若存在在先申请但在后公开的相同专利,即使尚未授权也会破坏新颖性。
创造性评价体系
- 三步法判定:①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②找出区别特征→③判断区别特征是否带来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 非显而易见性: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从现有技术直接推导出该技术方案。
实用性具体要求
- 可再现性: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稳定重复实施。
- 有益效果:能解决特定技术问题,产生积极经济/社会效果。
- 排除范畴:单纯数字计算规则、游戏规则等抽象思维方法不属于实用技术。
典型审查流程
提交实质审查请求 → 前置准备工作(分类号校核)→ 首次审查意见通知书 → 答复/修改 → 多次往来直至合格 → 公告授权
注:实践中平均需交换24次审查意见,每次答复期限为收到通知之日起4个月内。
常见审查上文小编总结
上文小编总结类型 | 含义 | 救济途径 |
---|---|---|
授权意向 | 满足所有授权条件 | 缴纳授权登记费 |
部分授权 | 限定权利要求范围后可授权 | 按新范围获得保护 |
驳回决定 | 全部权利要求不符合授权条件 | 3个月内提起复审 |
视撤处理 | 逾期未答复视为撤回申请 | 恢复权利需特殊理由 |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为什么只有发明专利需要实质审查?
A:发明专利保护期长达20年,且涉及技术创新高度较高,实质审查能有效过滤低价值申请,确保授权专利具有真正的创新水平,相比之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采用初步审查制度,因其技术复杂度较低,且保护期较短(分别为10年和15年)。
Q2:如何提升发明专利实质审查通过率?
A:①提前做好现有技术检索,主动修改规避近似方案;②权利要求书采用梯度布局,核心方案+扩展方案组合;③说明书充分公开实施例,证明技术可行性;④针对第一次审查意见及时全面答复,必要时提供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