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ment)即《专利合作条约》,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管理的国际专利申请体系,其核心目标是为申请人提供一种高效、经济的跨国专利布局方案,避免逐国重复提交申请带来的繁琐流程,通过单一国际申请程序,可同时覆盖所有PCT缔约国(截至2025年已超150个国家和地区)。
核心运作机制
✅ 主要流程分三阶段:
阶段 | 关键动作 | 时限/要点 |
---|---|---|
第一步 | 向受理局提交「国际申请」(需符合形式要求) | 自优先权日起1年内有效 |
第二步 | 国际检索单位出具书面意见及分析报告 | 非强制性,仅作参考 |
第三步 | 国际初步审查(可选):由指定机构进行新颖性/创造性评价 | 需额外付费,结果具参考价值 |
后续步骤 | 30个月内进入指定国家的“国家阶段”,完成翻译、缴费及本地化审查 | 逾期视为撤回 |
📌 注:即使未要求国际初步审查,仍需在30个月期限内主动进入目标国家程序。
与传统单国申请的核心差异
维度 | 传统单国申请 | PCT国际申请 |
---|---|---|
提交次数 | 每国独立提交 | 仅需1次国际申请 |
优先权保留 | 需在首提后12个月内分别进入他国 | 统一保留全部国家的优先权至30月 |
前期成本 | 高(多国代理费+官费叠加) | 较低(基础费+按需求增项) |
策略灵活性 | 固定路径,难以调整 | 可灵活选择最终落地国家 |
审查资源利用 | 各国重复劳动 | 共享国际检索/初审成果 |
典型适用场景
1️⃣ 初创企业/高校科研转化:资金有限时,先用低成本锁定全球潜在市场,后期根据融资进度选择性落地;
2️⃣ 技术复杂度高的发明:借助国际检索报告预判授权可能性,降低盲目投入风险;
3️⃣ 新兴市场试探:通过30个月缓冲期观察目标国市场反馈,再决定是否深入布局。
常见误区澄清
❌ “PCT=国际专利”——错误!PCT仅为申请程序,最终专利权仍由各国专利局授予;
❌ “国际公布=授权公告”——错误!国际公布仅公开文本,不代表获得任何国家授权;
❌ “必须完成国际初步审查”——错误!该步骤完全自愿,多数情况下无需进行。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 如果我只想在某个特定国家获权,有必要走PCT通道吗?
👉 答:若明确知晓唯一目标国且无延期需求,可直接向该国专利局提交,但以下情况建议考虑PCT:①计划未来拓展至其他国家;②希望利用30个月决策窗口期;③需国际检索报告辅助完善说明书。
Q2: 中国申请人如何启动PCT流程?
👉 答:可通过两种方式:①委托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作为受理局;②委托经备案的涉外代理机构办理,需准备的材料包括:中英文双语说明书、优先权证明文件(如有)、委托书及费用清单,注意:中文原稿需同步提交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