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4

Good Luck To You!

什么属于恶意抢注商标

恶意抢注指以不正当目的,将他人已具一定影响的商标、商号、姓名等抢先注册,意图牟利或阻碍他人正常使用

概念界定及核心特征

恶意抢注商标指以不当获取利益为目的,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将他人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标识(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艺名、笔名、企业名称、知名商品/服务名称等)抢先注册为商标,或明知无真实使用意图仍大规模占用公共资源的行为,其本质是通过投机手段牟取非法利益,扰乱市场秩序。


典型表现形式(附示例对照表)

类型 具体表现 典型案例
傍名牌类 模仿驰名商标的文字、图形或组合,利用公众对原品牌的联想误导消费者 “康帅傅”仿冒“康师傅”,“六个核桃”衍生仿品
蹭热点事件类 针对突发社会事件、网络热词快速注册商标,试图转售获利 “丁真珍珠”“EDG冠军”等热搜词汇被抢注
囤积居奇类 无实际生产经营需求,批量注册同类商品上的近似商标形成垄断 某自然人持有上百件“茶”类关联商标
侵害特定主体权益类 抢注公众人物姓名、艺名、学术成果名称等,限制权利人正常使用 “谷爱凌”“全红婵”姓名遭抢注
跨类别保护漏洞类 在非关联品类注册与他人主商标相同/近似的标志,阻碍权利人拓展业务范围 食品企业在化妆品类注册竞品核心商标

司法认定关键要素

✅ 主观恶意判定标准:

  1. 明知或应知存在在先权益:申请人知晓他人未注册商标已通过长期使用获得显著性;
  2. 缺乏合理商业目的:无实际生产能力、销售渠道或宣传计划佐证使用意图;
  3. 异常注册行为模式:短期内集中提交大量与他人知名品牌相近似的商标申请。

⚖️ 客观证据链要求:

证据类型 作用说明 举例
引证商标知名度材料 证明在先标识已具备识别来源的功能 广告投放记录、媒体报道截图、销售数据报告
申请人背景资料 揭示其不具备经营相应类目的能力 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与所涉商标指定类别无关
历史行为记录 显示反复实施类似抢注行为的惯性 同一申请人多次因恶意抢注被行政处罚
沟通往来凭证 证明曾向他人索要高额转让费或授权费 邮件、聊天记录中出现“低价出售”威胁性表述

法律后果分级处理

阶段 处理措施 法律依据
初步审查阶段 国家知识产权局依职权驳回恶意注册申请 《商标法》第七条、第四十四条第一款
已获准注册后 利害关系人可提起无效宣告请求 《商标法》第四十五条、第五十九条
情节严重者 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罚款,最高可达300万元 《商标法》第六十八条
构成犯罪情形 追究刑事责任(假冒注册商标罪/诈骗罪) 《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第二百六十六条

实务辨别要点

⚠️ 正当防御性注册 vs 恶意抢注: | 维度 | 正当注册 | 恶意抢注 | |||| | 注册目的 | 保护自身品牌延伸发展需求 | 纯粹牟利或遏制竞争对手 | | 使用真实性 | 有明确的产品线规划及市场布局 | 无任何实际使用痕迹或计划 | | 数量合理性 | 围绕主营业务适度覆盖关联类别 | 远超出经营需要的超量储备 | | 响应时效性 | 随业务扩张同步推进商标注册 | 突击式抢注他人尚未布局的空白点 |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 如果发现有人恶意抢注了我的昵称怎么办?

A: 若该昵称已在您所在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可通过社交媒体粉丝量、商业合作合同、媒体报道等证明),可在公告期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异议;若已注册成功,可在五年内请求宣告无效,建议同步收集下列证据:①您持续使用该昵称的时间线;②因该昵称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证据;③抢注人未实际使用的证明材料。

Q2: 企业如何才能有效防范商标被恶意抢注?

A: 采取“防御+监测”双轨策略:①核心类别+关联类别联合注册,构建防护网;②建立商标监控体系,定期检索盲区;③对重点培育的新品牌提前进行版权登记,借助《著作权法》交叉保护;④发现疑似抢注立即启动异议程序,阻断侵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