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起源
IPC是英文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的简称,中文叫国际专利分类,它是根据1971年签订的《国际专利分类斯特拉斯堡协定》编制的,是目前国际通用的专利文献分类和检索工具,其目的在于对海量专利文献进行系统化组织和管理,帮助用户高效检索特定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利信息。
等级结构
IPC采用层级分明的分类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五个层次: | 层级 | 符号示例 | 说明 | |||| | 部(Section) | A–H | 代表最广泛的技术领域,如A部为“人类生活必需”,H部为“电学”等 | | 大类(Class) | 例:H01 | 由部的字母加两位数字组成,进一步细分部的技术领域 | | 小类(Subclass)| 例:H01F | 在大类基础上增加一个大写字母,表示更具体的技术分支 | | 大组(Main Group)| 例:H01F1/00 | 小类代码后接数字+“/00”,定义某一技术主题的核心范围 | | 小组(Subgroup)| 例:H01F1/01 | 对大组的细化扩展,通过斜杠后的非零数字及圆点数量体现层级深度 |
核心原则与功能
- 分类原则:以功能性为主、应用性为辅,兼顾技术特征与实际用途,同一发明可能因多功能属性被赋予多个分类号;
- 主要作用:《国际专利分类表》首要目的是为各知识产权局和其他使用者创建一种用于获取专利文献的高效检索工具,用以确定和评价专利申请中技术公开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或非显而易见性(包含对技术先进性和有益结果或实用性的评价);它还用于专利文献归档、统计分析及快速预审资格判断等场景。
应用场景举例
- 精准检索:通过IPC分类号可快速定位目标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利,减少关键词检索的噪音干扰;
- 专利审查流程:专利局内部将不同领域的申请分配给对应部门的审查员,提升审核效率;
- 技术趋势分析:企业或研究机构可通过统计某类IPC下的专利数量,评估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 为什么一件专利可能有多个IPC分类号?
A: 根据规定,若一项发明涉及多个关联的技术主题,需进行多重分类以全面覆盖其创新点,一种新型医疗设备可能同时涉及“A部(人类生活必需)”中的医疗器械和“G部(物理)”的传感技术。
Q2: 如何查询特定技术的IPC分类号?
A: 可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WIPO数据库或专业平台(如innojoy、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输入技术关键词进行检索,系统会匹配对应的IPC编号及详细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