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领域,“P”通常指中间文件,其公开日在申请的申请日与所要求的优先权日之间,该标注用于评估专利申请的相关性和新颖性
专利文献中的“P”指什么?
在专利领域(尤其是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发布的官方文献中),字母 “P” 通常表示该专利处于特定的法律状态或程序阶段,以下是详细说明:
核心含义:公开公告(Publication)
- 定义:“P”是“公布”的缩写,对应发明专利申请的初步公开环节,当一件发明专利通过形式审查后,尚未授予专利权之前,会被首次以公告形式向社会披露,此时文献编号前缀标注为“P”。“(P)CNxxxxxx”。
- 目的:允许公众提前获知技术内容,便于第三方提出异议或意见,同时启动临时保护期(临时权利)。
- 时效性:自申请日起满18个月必须强制公开;申请人也可主动要求提前公开以加速审查流程。
与授权状态的区别
标识符 | 阶段 | 法律意义 | 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
---|---|---|---|
P | 公开未授权 | 仅公示技术方案,无强制力 | ❌ 不可维权、起诉侵权 |
Z | 正式授权 | 获得专利权,受法律保护 | ✅ 可发警告函/诉讼索赔 |
📌 注意:只有带“Z”(如“(ZL)CNxxxxxx”)的专利才享有排他权;仅标记“P”的文件不代表已获批权利。
典型应用场景举例
- 检索策略优化:在专利数据库(如Espacenet、PatSnap)中筛选时,若需排除未授权的技术方案,应过滤掉含“P”的记录。
- 竞品监控预警:发现对手有重要“P”类申请时,可预判其未来可能形成的专利壁垒,提前调整研发布局。
- 无效宣告依据:针对他人的“P”状态申请提交新颖性/创造性论证材料,阻碍其最终授权。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 如果看到一篇专利文献标有“P”,能否直接实施该技术?
A: 不可以,处于“P”阶段的技术尚未经实质审查获得授权,实施可能存在侵权风险,建议等待其转为“Z”状态(正式授权),或通过许可协议合法使用。
Q2: “P”状态持续多久才会变成“Z”?
A: 无固定期限,从公开到授权的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①审查员工作量;②答复审查意见的速度;③是否涉及复杂技术领域需补充实验数据等,平均周期约为23年,但部分案件可能因驳回复审而终止,可通过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系统(CPRS)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