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主要侵犯软件著作权,涵盖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需承担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主体认定
- 开发者/版权方:拥有软件著作权,依法享有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多项权利,例如微软公司对其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具有完整的知识产权。
- 盗版者:未经授权擅自复制、传播或销售软件的个人或组织,包括制作破解补丁、搭建非法下载站点的行为主体。
侵权行为表现
行为类型 | 具体示例 | 法律性质 |
---|---|---|
直接复制安装包 | 将正版光盘内容镜像至互联网供人下载 | 侵犯复制权与发行权 |
去除激活机制 | 通过修改程序代码绕过许可验证系统 | 构成技术规避下的侵权复制 |
商业规模化贩卖 | 批量刻录盗版光盘在实体店销售 | 涉嫌刑事犯罪(刑法第217条) |
网络云盘共享 | 创建包含序列号的资源共享文件夹 | 扩大侵权范围至不特定公众 |
法律后果层级
民事责任
✅ 停止侵害:立即下架侵权产品并销毁库存 💰 赔偿损失:按实际销量×单套利润计算,或法定赔偿50万以下(《著作权法》第54条) 🔧 消除影响:在媒体刊登道歉声明恢复商誉
行政责任
🔹 没收违法所得及工具(电脑服务器等生产设备) 🔸 罚款幅度为非法经营额的5倍以下(最高可达货值金额10倍) 🏢 情节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
刑事责任
⚖️ 根据涉案金额量刑标准: • 个人违法所得3万元以上 → 有期徒刑3年以下 • 单位犯罪负责人可处7年以上徒刑 • 特别巨大数额(超500万元)面临10年以上刑罚
特殊形态辨析
🔍 P2P种子文件分享:每个下载行为都构成独立侵权事实,上传者需承担连带责任 🎮 游戏外挂程序:破坏技术措施属于《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禁止行为 📱 移动端破解版APP:应用商店未尽审核义务时构成共同侵权
相关问题与解答
Q1:使用朋友给的激活码是否违法?
答:即使未直接参与破解,但明知是非法获得的授权凭证仍予使用,属于“间接侵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此类行为仍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且可能被追溯至原始侵权源头。
Q2:企业采购低价批量授权有何风险?
答:若供应商无法提供官方授权链条证明(如微软Volume Licensing Agreement),则构成共同侵权,司法实践中已有判例显示,使用非正规渠道企业版软件的公司被判决全额补缴正版费用,并支付三倍